中国MBAhome网--专访复旦大学国际MBA项目主任张延玲老师

2006年09月07日
来源于:中国MBAhome网 2006-9-6
 
复旦-MIT项目的特点:含有较多的国际化元素,全英文授课,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复旦老师定期到MIT去进修,MIT教授也要定期地到中国来授课,有助于复旦MBA教育走国际化路线。
 
MBAhome:张老师您好,请您从项目本身角度,简单的介绍一下复旦-MIT项目和其MBA项目的区别?
 
张延玲:总体来说,复旦国际MBA项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方面,项目运作含有比较多的国际化元素。“国际MBA项目”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于1996年合作创办的。项目的定位是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青年管理精英。
 
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教材、教学资料、学生作业都是英文的。读书期间所有的教材和案例等也都是MIT提供的,而且教学大纲与MIT也是同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申请就读,每年还有来自国外商学院的交换学生前来学习,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到国外商学院学习交流。
 
另外,MIT的教授也会定期到复旦以讲座和短课程的方式来授课,这使得学生有机会领略世界一流学者的风范,感受国外商学院的教学风格。
 
MIT的MBA学生每年春季也会来复旦与国际MBA学员进行交流,活动包括MIT学生对复旦学生在团队合作、领导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复旦学生也会就MIT学生感兴趣的中国问题与之分享经验。我们的学生觉得收获非常大,一是因为培训内容本身非常有帮助,另外有这样一个与世界一流商学院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知道,与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学生相比,哪些地方跟他们是一样的,哪些地方还有差距。
 
在跟MIT合作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IT帮助复旦培养了师资。我们选派的老师会到MIT进修一个学期,学习斯隆管理学院相关课程的授课方法和课程内容,再结合中国管理实践回到复旦来授课。从合作到现在,我们共有50位老师(60人次)到MIT去进修过,有些老师去MIT进修过两次,基本上占到了我们管理学院教师总数的一半。
      
交换学生项目:复旦与许多国外院校都有交换学生的合作,只要学生英语水平过硬,都有到国外商学院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MBAhome:在国际MBA项目近两年时间内、学生交换的比例大概有多少?这个比例和其它的项目的交换比例相比是怎样的?
 
张延玲:目前管理学院已经与世界三十余所知名商学院建立了学生交流和交换关系,每年都有国际班学员到国外商学院进行国际交换。由于国际班学生在英语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所以他们被选上的几率比较高。每年大约有70%的交换候选人来自国际班。
 
MBAhome:那您能列举几个就是比较典型的交换的学校吗?就是联系的比较多的。
 
张延玲:我们对国际交换的合作院校的选择比较慎重,要求对方也是知名的商学院。目前建立交换关系的学校比如有英国的伦敦商学院、曼彻斯特商学院、美国的EMORY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圣安通尼奥分校等。欧洲大陆的有西班牙IE商学院和ESADE商学院、意大利Bocconi大学、瑞士St.Gallen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等,都是欧洲很好的商学院。另外还有一些亚洲的学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MBAhome:交换这个问题我问的稍微多一点,因为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交换”有一些误解,所以想在入学之前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概念。
 
张延玲:随着管理学院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学院与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还会增加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应该说交换的名额逐年增加。管理学院每年春季都会进行国际交换的选拔工作。学生交换时间一般为第三或第四学期,学制根据对方学校的学制稍有区别,一般都在6个月左右。我们对于申请交换的学生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英语水平,核心课程成绩,综合素质等。在同等情况下,优先选择有高分托福和雅思成绩的申请人。
 
MBAhome:您觉得如果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几个月,那么对他们来说收获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在哪些地方呢?
 
张延玲:我们非常重视学员参加国际交换的情况,参加过交换项目的学员普遍反映收获非常大,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应该说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每个商学院都有自己的课程特色,有一些特色课程可以成为我们MBA学员知识体系的补充。
 
还有国外知名商学院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汇聚在一起,成为多元文化和思想的交汇地。在课堂上,学生会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这不仅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也锻炼他们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为将来在真正的国际化环境中工作做好准备。
 
国外留学的过程也是难得的游历过程,学生有机会饱览异域风情,接触异域风土,还会结交很多朋友。交换经历丰富了MBA学员的人生阅历,有助于他们拓展国际视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比较看重学生国外交换的经历。他们看中的是这些学生往往能较快的适应跨文化的工作环境,具有国际眼光和思维方式。
 
MBAhome:其实就是说交换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在商业技能方面的一个提高,其实更多更有价值的还是在,就是您前面讲到的,他在这个几个月时间里面,对他自身的一种体验,然后让他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文化层面的一些东西比较多一些?
 
张延玲:对,因为毕竟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都市中,我们每年学生的工作去向大多数人还是进跨国公司。对他们来讲,进跨国公司,国际阅历还是蛮重要的。
 
国际MBA学生的来源和毕业去向:国际班的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各个行业都能涉及。其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中就业方向偏向于跨国企业,制造,咨询、投资行业居多。
 
MBAhome:那学生这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我们MIT这个班的学生的构成,也就是它的来源,包括企业的信誉质量,包括行业也有没有一些特点?
 
张延玲:这个我们每年都在作统计,但每年会有一些不同。不过我们招生时并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和要求,就是说实际上在招生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特别偏爱某一背景的学生。任何背景的学生我们都是向他开放的,都欢迎他来考。我们主要是看你个人有没有管理的潜质,当然作为全英文教学的国际项目,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学生有外企的,也有些是政府部门的,国营企业的也有,所以背景也是各种各样。等到他毕业出去以后就能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会占到70%到80%。刚考进来的时候,有40%左右的学生是从上海以外的地方考来的,等到毕业的时候80%的人都留在了上海,还有小部分同学会到海外工作。
 
MBAhome实际上这两年的时间,给他们做了一个改进,然后直接决定他们职业发展上的一个专向。
 
张延玲:对。我们要求考生在报考前必须具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很多学员在读MBA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读书期间就会有的放矢从而得到很大提升,还有一些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顺利转换行业。我们学院有专门的部门--职业发展中心(CDO)为在校生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服务,从应聘技巧、职业测试到专业人士的职业发展讲座和指导等。
 
MBAhome:现在我想询问几个就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您能大概地介绍一下我们最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吗?
 
张延玲:最近这两年,我们的毕业生70%左右都进跨国公司,比如摩根斯坦利、波士顿咨询、毕博、西门子、花旗、IBM、渣打、汇丰、埃森哲、罗兰贝格、强生、德意志银行、英特尔等等。行业分布倒是每年不太一样,没有特别强的规律性,以前去投行和咨询业的学生居多,近两年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国际MBA项目目前已有十年的成长史,项目的发展较为成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应该说项目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学员毕业后的薪酬普遍有较高的涨幅,很多学员经过几年磨炼,已经迅速成长为公司里的中高层管理骨干。国际化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公司的青睐。
 
MBAhome:我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职业方面的一些服务是怎样的?您可以简要地的介绍一下吗?有些人也比较关心这个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