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东方早报》2006-09-26
记 者: 徐晓阳 韩晓蓉
作为中国管理学界的第一个奖励基金,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旨在推动我国管理学的蓬勃发展,激励我国管理学人才茁壮成长,打造中国管理学界的诺贝尔奖。
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管理学界“诺贝尔奖”即将产生第一批获奖者,来自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最新消息,三位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6年度获奖者的公示刚刚结束,下月将进入最后的颁奖阶段,三位管理学界大师级人物谁将勇夺50万元大奖也将揭晓。
评奖看水平更看道德
一流的奖项由一流的专家评选,为突出奖项的国际化,评审专家至少要三分之一来自于海外
评奖工作从今年3月正式开始,有66人通过推荐或自荐提交了申报表,经过初审、初评、专家委员会评审、理事会审议,产生了三位“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6年度获奖者,9月1日至20日公示,10月将最终确定获奖者并颁奖。
这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的陈剑、中国科学院的陈锡康和复旦大学的朱道立。
复旦管理学奖评奖办公室负责人之一、复旦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黄丽华表示,整个评选过程严格按《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章程》及《复旦管理学奖奖励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目的是奖励在我国管理学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管理学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的理论要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并不是纯学术的奖项。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今年评奖集中在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明年是企业管理领域,后年是公共管理领域。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山在表示,这一奖项完全是纯学术的,但不是在校园里关门研究理论,而强调学术创新,是否对管理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其目的都是产生能够使别的同行借鉴的、能够用的经验,能够推广,能够推动管理学向前发展。
一流的奖项由一流的专家评选,为突出奖项的国际化,评审专家至少要三分之一来自于海外,今年的12位评委,来自境外的有5位,包括欧美一流专家;大陆专家以院士为主,既有高校和中科院的,也有在企业享有高声誉的专家。
面对管理学奖会不会成为少数学者垄断的自留地的疑问,刘山在表示,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并不是复旦大学的管理基金会,没有“大学”两个字,它叫“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在基金会理事会开会的时候,复旦大学在里头占少数,不是占多数。从组织上已保证了这个基金会不是小圈子。评审的专家、学者是世界知名的管理学教授和管理学知名人士,他们的评选保证了评奖的公正、公开和高端、权威。评奖的详细规则也非常公开和透明,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少部分的小圈子,基金会将从体制上、组织上、评奖办法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黄丽华也表示,所有评奖者都一视同仁。
获奖者望成果得到应用
希望能把管理学奖的理念传承下去,培养更多学生,给更多管理学方面的教师带来积极影响
三位“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006年度获奖者的教授都相当低调,不愿意对自己此次获得的殊荣做过多宣扬。
获奖者之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朱道立表示,能获奖非常幸运,因为中国比自己水平更高的管理学专家还有很多,此次并没有都参赛,自己获奖也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比较好。同时,能得到这个奖也比较欣慰,说明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希望下一步能把管理学奖的理念继续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学生,给更多的管理学方面的教师带来积极的影响。朱道立说,作为一个管理学的研究者,追求的是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朱道立在复杂决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并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急需的管理科学方法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成功研制“油品配送决策系统”和“油品调运决策系统”,对中石油华东销售公司大幅降低物流费用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是否还参评今后几届奖项,朱道立表示,此次是获得工作单位推荐参加的,以后的奖项将不准备参评,希望把更多机会留给别人。
三人中年龄最长的获奖者陈锡康教授表示,自己对获奖“心存胆怯,因为我国还有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但是全国也有其他优秀的管理学人才,我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
陈锡康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从事全国农产品预测、国际对外贸易研究、教育和人力资源三个项目的研究。他表示:“虽然我长期在北京工作,但是我是在上海长大的,从一岁半来到上海一直呆到从育才中学毕业。因此我非常乐意和上海的一些教授专家合作研究课题。”
由于最终结果要在下月才能揭晓,三位获奖者及其亲友都在等待正式结果。获得舆论高度评价管理学颁奖非常有意义,管理出效益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首届复旦管理学奖引发了全国的关注,网友们也在互联网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有网友发帖说“中国需要管理大师。中国管理学尚在起步阶段,但不能就此否认中国管理学界工作者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希望复旦管理学奖能真正办成推动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奖项,让更多中国管理学工作者得到公众认可!”另有网友表示:“管理学颁奖非常有意义,管理出效益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国多年来的经济快速有序发展,其中也有管理学的创新!难道只有外国有管理大师?中国有管理学的创新,中国应该出管理学大师!”
获奖者简介
陈剑 清华大学
陈剑,男,1962年出生,1983年、1986年和1989年于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应邀担任7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多为SCI和SSCI收录的刊物);担任十多个国际会议主席/联合主席(Co-chair)/程序委员会主席。
作为负责人开展了三十多项研究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一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面上基金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香港RGC联合资助项目两项、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两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两项,国家计委、青岛市政府等以及IBM、Motorola、SAP等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等。
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70多篇文章被SCI/SSCI/EI收录;出版书两本,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多卷。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曾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十多所国外知名高校作学术报告。
陈锡康 中国科学院
陈锡康,男,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67年于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毕业。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创建人之一及理事。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锡康在国内外出版著作24本,发表论文156篇。曾获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技术成就奖(个人)、国际运筹学进展奖一等奖(1999)、两项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
朱道立 复旦大学
朱道立,男,1945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法国国立矿业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被邀请回国,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
研究成果及意义:在复杂决策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并对中国经济管理实践急需的管理科学方法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政府委托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14项,部分成果得到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