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内一流商学院学生,复旦MBA的影响力近年来提升非常迅速,但是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大都市,如何能够取得较高的发展起点?如何能够在职场上稳步攀升或跨越式发展?与优秀校友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越来越成为MBA新生的“必修课”,通过交流,MBA们能够对于职业发展之路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图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月21日晚上六点半,由管理学院校友联络中心和管理学院MBA项目共同主办的“2006级复旦MBA新生&校友对话会”在管理学院史带楼友邦堂举行,本着加强沟通的宗旨,本次对话会为06级MBA新生们邀请到史立辉、何孝德、吴怀民、张淑芬四位优秀校友进行交流,这四位校友从事于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不同的为人处世风格,他们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新生提供一个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的多维视角,同时,返校为学弟学妹答疑解惑也为他们提供了回馈母校的一种途径。
针对主持人提出的“在复旦接受MBA教育是否对个人有价值提升的问题”,供职于上海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任

品牌研究经理的何孝德校友表示,复旦学风醇厚,课程设置实用性高,就读MBA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要活学活用在工作中都有实际的用处,比如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此外,复旦汇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可以知识互补,也能够搭建非常有价值的人脉体系;而刚刚毕业,目前任职美国药典委员会的张淑芬校友表示,复旦提供了一个非常宽广的国际视野,就读期间获得的各种实习和国际交流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其个人价值和个人能力;曾任中国银行静安支行行长,目前参与创立启明研究院/上海启明金融管理专修学院的吴怀民校友认为在复旦两年半的MBA学习孕育了他毕业3年后创业的激情。
对于MBA创业问题,吴怀民校友认为创业想要成功,必须要找到市场的缝隙,选择能够社会化、产业化的切入点,他以自己的创业为例向学弟学妹们分析了兴趣、个人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另一方面也向大家展示了

自己创业过程中的苦与乐。曾经进行过公务员、企业员工等多种身份转换,目前任上海京兆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史立辉校友提出创业所应具备“三个不怕”的精神:一不怕吃苦、二不怕吃亏、三不怕动脑筋,他认为 创业成功需要作多方面的准备,不能盲目上马。何孝德校友则为大家提供了创业机会选择的简便法则:选择那些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行,而只有少数人认为可行的机会。因为所谓机会应该是其内在价值未被大众所认识接受的,如果一旦大多数人都认为可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该机会内在价值的丧失。
面对对新生活充满新鲜感,在新平台上踌躇满志的MBA新生,四位嘉宾毫无保留地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优秀校友们的成功发展和本次交流会上所展示出来的口才、气度、学识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新生,整场活动掌声不断,原定两个半小时的活动进行到3个小时还难以停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在交流会结束后还同几位嘉宾进行了直接的交流。
管院校友联络中心将一如既往地为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力图使校内校外资源能够更好地整合,实现学院、校友、在校生三个层面之间的良性持续互动。
校友联络中心
MBA项目
200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