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得主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006年10月19日
来源于:《文汇报》 2006-10-19
记   者: 李雪林  徐晶卉
 
为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而努力
 
杰出贡献奖得主
 
朱道立,1945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3年获法国国立矿业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被邀请回国,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
 
陈锡康,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67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毕业。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创建人之一及理事。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剑,1962年出生,1983年、1986年和1989年于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应邀担任8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担任十多个国际会议主席/联合主席(Co-chai r)/程序委员会主席。
 
70岁的陈锡康、61岁的朱道立、44岁的陈剑,老中青三代管理学家分享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首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昨天,三位获奖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管理科学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将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
 
管理科学发展要有创新的思想
 
凭借在管理科学领域创新性的工作,使三位科学家从6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这一奖励是对我们以往创新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国管理科学家群体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表彰。”谈到创新,三位获奖者都很坚定,“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有创新的思想,走创新的路子,要敢于创新。”
 
朱道立在复杂决策领域和供应链协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陈剑总结了相应的供应链协调模式,建立了一个面向复杂决策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陈锡康则提出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并进行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陈锡康先生对记者介绍:“我们4月份的时候,就能做出秋天的粮食预算情况,误差在3%以下。这是用国外传统的气象预测法和遥感预测法无法达到的。”
 
陈剑谈到,网上有种流行的拍卖方式叫做Group-Buying(集体议价),他的研究发现,投标者之间的共谋,不但会使投标者获益,而且也能使卖家获益,实现“双赢”的目的。这一研究填补了网上拍卖只有时政研究而无理论研究的空白。
 
管理科学研究要关注民生利益
 
朱道立表示,要将中国的管理科学本土化,一定要强调“脚踏实地”:“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东西,要用国外的管理科学理论来适应中国国情。”
 
三位得奖者都表示希望为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努力。朱道立说:“管理科学许多的研究项目都与老百姓直接有关,比如地铁价格的设计、工资的激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优化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生活效率。”陈锡康说:“我从事管理科学40多年,感觉首先管理科学要为国家的战略提供帮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改善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结构。”陈剑举了个例子,中国的鲜花、海鲜、蔬菜常常要出口到国外,而这些东西又容易腐坏,如何最大的优化中国的利益呢?所以我们要钻研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再将它推广到国际上,烙上MADEIN CHINA的标志。
 
管理科学应为和谐社会建设出力
 
可能从事与粮食管理有关的研究,陈锡康认为自己有一颗与农民一样的心。在谈到中国管理科学今后的方向时,陈锡康表示,主要在于面向国家管理,“一些领域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创造出新的管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帮助很大。”陈锡康透露,他们下一步希望能够延长预测周期,最好能预测1年、5年甚至10年之后的粮食产量,“其次还希望将这套方法,从现在棉花、口粮的预测,灵活地推广到其他领域。”
 
朱道立正在进行“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系统”课题的研究,该系统将于明年年初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引发的泄漏或是爆炸等意外,紧急救援系统马上可以发挥作用,全力确保上海城市的安全。
 
三位管理科学家都认为,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管理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应该发扬务实的科学作风,开拓创新,努力解决中国的重大管理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