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品牌国际化VS国际品牌本土化

2006年12月19日
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  2006-12-15
记   者:林国栋 黄晓霞
 
编者按:在日趋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国际化、本土化这两波巨浪正碰撞出时代最强音;在入世五周年的中国经济中,中国品牌纷纷努力“走出去”——国际化,国际品牌也想昂首“走进来”——本土化。为此,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心脏——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手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Heidrick&Struggles)于12月13日共同发起了“中国品牌国际化与国际品牌本土化”论坛。《每日经济新闻》特将一天精华浓缩为一个版面,以飨读者。
 
谢贵枝:走出去前,炼好“内功”
 
常常能听见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中国人拿了一个LV包到欧洲的一个LV旗舰店,说要买一个同样的包。经理仔细察看后,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打电话查库存也没有,只好说“对不起”。其实,那个包是假的,是“中国制造”。
 
这个小故事说明,中国已经具备很高的制造水平,但中国的品牌为什么达不到LV那样的水平?这说明中国的品牌外功尚硬、内力不足。因此,在走出去之前,中国品牌必须修炼四门“内功”。
 
首先是品牌的名称。中国的品牌名,通常与企业名合二为一,或者承受了历史的负担,譬如服装业的杉杉和海澜之家等品牌。但国际品牌名更多的是基于设计者或者想像力,譬如Espirit和Calvin Klein。品牌命名,应以顾客为导向,国际品牌显然更谙此道,典型者如LG那一款名为“巧克力”的手机。
 
其次,是品牌的架构。中国品牌,一个牌子会延伸出很多概念,比如海尔家电、海尔旅游、海尔中药,都打海尔的旗号,但叫得响的并不多。宝洁就不这样做,其每个子品牌都有自己的名称,允许相互竞争,当然也就有了各自的名气、价值。
 
第三是品牌价值。过去20多年里,有许多中国品牌尝试打败麦当劳,在产品的物理属性上做文章———或多切点牛肉,或多撒点调料,亦或降价,但无一成功。因为他们没打中麦当劳品牌的价值要害。反之,美国加州出了一个店叫In-’n-out,他主打“新鲜”这个品牌价值,主推上世纪30年代的生活方式,菜单有限、价格也不低,但最终获得了竞争优势。
 
最后,是要建一个品牌的价值桥梁。打个比方,就是要找到品牌价值的DNA。当你要塑造一个子品牌时,就把母品牌的DNA复制过去,让品牌的生命得以延伸。找到这样的DNA后,中国品牌要走出去,就有桥可通了。
 
简言之,前两门内功关乎品牌的设计,后两项则是执行层面的内功。
 
范秀成:走进来后,“涅槃”重生
 
砖头般的“大哥大”与时尚前卫的“MOTO”手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后者是前者本土化过程中的“涅槃”重生。
 
作为世界电讯业巨头,摩托罗拉很早就进入中国,也早已获得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可以说是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开创的。但到后来,“大哥”发起了一场重大营销运动,努力培植了一个新“小弟”,MOTO。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摩托罗拉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大哥”形象正在老化,必须发起反击以重新找回“大哥”的感觉。
 
第一拳,是以科技为本、反攻市场。在定位于有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借娱乐界大牌明星捧场V998的新闻发布会,以增强品牌的时尚感,将摩托罗拉是父辈品牌这一观念从年轻一代的潜意识中驱逐出去;请万科老总王石做6288手机的广告代言人,强调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第二拳,是进行市场细分。细分后的四大品牌系列,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摩托罗拉的品牌识别,提升了品牌内涵,但这种细分带来一个后果,即导致企业资源过于分散。虽然给消费者留下了新的印象,却没有彻底改变年轻消费者对摩托罗拉原有品牌的印象,反而分散了他们对品牌的注意力和定位印象。
 
第三拳才是最有效的一击。从1998年4月开始,摩托罗拉在世界各地发布它的MOTO新形象广告。5月,在北京开始“飞跃无限”的品牌推广活动。在新的广告片中,摩托罗拉英文名称的首个字母“M”变形为一只鸟的双翼,飞跃城乡、山水、时空。广告传达的主要信息是“摩托罗拉有如一双羽翼,让你自由飞翔。”
 
伴随着这个品牌战役的行动,摩托罗拉推出了它精心设计的“掌中宝”手机。一只只“掌中宝”扑闪着“翅膀”,化成轻盈的彩蝶,飞舞在天空中,最后变为摩托罗拉的标志“M”,极佳地传达了品牌的精神内涵。
 
至此,新形象继承了原品牌的标志基础,但又赋予它崭新的内涵。伴随着V70的上市,该公司又开展了以“全心为你”为宗旨,以“MOTO”为代号的大规模品牌推广活动,最终得以“涅槃”重生。
 
陆雄文:一起求解品牌的完美答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品牌的最高境界,是要带给顾客一种信仰、一种认同,但这种认同不是顾客对产品的认同,而是顾客的自我认同
 
围绕今天的主题,双方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共识,也有很多地方无法重合,但你如果将每个人的观点看作一张拼图,最后就能得到一张近于完整的拼图。这就是我们发起论坛的初衷。
 
今天,我们否定了很多东西。品牌不是产品、不是知名度、不是质量……那品牌是什么?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品牌的最高境界,是要带给顾客一种信仰、一种认同,但这种认同不是顾客对产品的认同,而是顾客的自我认同———通过消费某种品牌,得到对自己的肯定。
 
中国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市场,一个品牌,用的人多了,自然会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这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基础。再加上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中国品牌当然可以走出去,但这条路还很长。就像男孩女孩都喜欢完美的对象一样,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际的,消费者都容不得品牌有伤,因此都需要积累。
 
关于这两个主题,今天都有答案,但没有完美的答案。
 
走出去
 
国际化中的新4P
 
上海家化副总经理王茁:外国企业走进来需要合作伙伴,需要向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也需要很好的合作伙伴
 
众所周知,传统的营销要素“4P”组合,是指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手段(Promotion)。在品牌国际化的营销过程中,我认为有另外一个4P。
 
第一个P是人才(Personwithability),用一句时兴的话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第二个P是合作伙伴(Partner)。为什么外国企业要找像我们这样的公司进行合作呢,因为我们作为合作伙伴、作为向导可以帮助他们;我们走出去也一样,需要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现在进入国际市场就是依托SEPHORA(丝芙兰)这样的合作伙伴。
 
第三个P还是产品(Production),第四个P则是你的坚持(Persistence)、你的耐力。李东升就面临这样的挑战。
 
低价是品牌“天敌”
 
Interbrand亚太区策略总监Jonathan:中国品牌有一个劣势,就是在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太容易降价
 
在本土市场上,中国品牌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历史悠久。在中国最畅销的一百个品牌当中,很多品牌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譬如来自银行业的品牌。其二,中国品牌非常注重质量,也有了非常好的质量。第三,中国的品牌更了解中国市场,而且也更值得信赖。
 
而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们都是新品牌。如果你是一个新品牌,就可以要求别人以不同的思维来考量你。譬如手机业。中国人买手机的方式跟外国人买手机的方式就非常不同,中国的手机买卖跟通讯商是分开的,但在美国和欧洲却是捆绑式的,这对欧美消费者来讲,存在很多不便之处。这就是中国品牌的优势。
 
但中国品牌有一个劣势,就是在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太容易降价。低价是品牌天然的敌人,因为低价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这个产品除价低之外就没有其他优势了,前面所述的三大优势将被这一“天敌”抹杀。
 
走进来
 
与消费者共同成长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陆晓明:作为一个国际化妆品牌,就要认识、倾听、尊重、理解、顺从、教育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终一起重新成长
 
美,是带有历史烙印的。中国人的审美观,在过去是唐诗宋词里的脂粉香;文革时,流行“不爱红妆爱武装”;而今天,消费者在拥有全球性选择的条件下,追求的是个性美,最适合自己的美。这就是一个消费习惯的变迁。作为一个国际化妆品牌,就要认识、倾听、尊重、理解、顺从、教育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终一起重新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
 
另外,当我们说本土化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区域化的概念,而非中国化。中国很大,北方南方不一样,雨天晴天不一样,春夏秋冬也不一样。譬如防晒霜,阴天是不用防晒霜的,但其实阴天的云层中还是存在有害皮肤的射线,于是我们就要引导消费者、教育消费者,改变其消费习惯。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