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徐樑 (Loretta XU) 07秋2班
听众感悟:
知微行远论坛------《儒家的人生态度》听后感
人生态度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倾向。张汝伦教授介绍了儒家在对待成为君子,仁爱,出世以及义利的态度。听后感受颇深,其核心内容可以由论语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与小人说事情他们只想到是不是有利可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贤者不断地学习,以期达到他们的造诣;看到不贤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对于天下人来说,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从君子和小人之分,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待他人是极为宽容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贤者,而通过不断地自我修身养性,又都可以向贤者的方向前进。包容他人的缺点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同学们走在一起,更需要这样的包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没有包容别人短处的态度,你也就不会有从他人那里学习长处的想法。当然,孔老夫子也没有要求一个人在所有的方面都成为贤者,只是说要有向贤者学习的态度。
仁者二人也。二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什么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与人相处,更加需要宽恕。宽恕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宽恕能够使自己身心愉悦,不为小事所困扰。宽恕能够使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为人处事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如果想要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就必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主张出世的,在春秋乱世,他忧国忧民,周游列国,试图挽救那个时代。周游列国回来的孔子虽然没有再做过官,但是他的弟子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身居高位。曾子每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居为首;已经置身事外的子路,在城破之后,身返卫国,舍生取义;子游任武城宰回来,孔子问的第一件事:是不是在当地发现了人才。可见尽职尽责是孔子对学生修身养性的要求之一。
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可以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互相帮助的,我们所享受的幸福,一定依赖于别人,甚至是妨碍了别人。如果我们在想到可能妨碍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这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做人之道,忠恕之道!
------潘炜 07秋2班
虽然讲座放在周末晚上,现场还是爆满,甚至很多人挤在门口,坐在教室的地上,聆听张教授的讲演.当然,张教授的演讲也让大家感觉不虚此行,赢得阵阵掌声.更重要的是,张教授的精彩演讲给我们奉献了一顿文化大餐,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受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鹿海军 07秋2班
张汝伦教授深入浅出的报告,让我对儒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教授精彩的讲述,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最大的感受是,儒学不仅是对中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生哲学,其中也颇多经世济生的实用内容。张教授说,儒家宣扬“顺境不要知足,逆境不要放弃”、“宠辱不惊”、“成已成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以心统身”……印照当代,我觉得其中的思想火花仍将历久弥新,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听了张教授的报告,我认为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契合的。现代中国应将儒学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之一勤加研习,取其菁华,发扬光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吴邵年 07秋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