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晚,本年度第一期“知微·行远”论坛在史带楼友邦堂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守钧为大家讲解“社会共生论”。
社会共生现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存在。社会共生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千家万户。胡教授从一个“鲨鱼与小鱼”的例子开始,把生物学上的“共生”概念引入进来。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共生的要素包含主体、资源及约束条件。主体的概念包括人和组织;资源则包含经济、文化等各类资源。这些要素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由此谈到共生的四个模型,分别是单个主体间的资源交换、多主体间的资源交换模型、单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及多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这种关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及企业运营管理之中,胡教授通过一系列翔实生动的例子为同学们作了一一阐述。
有了共生的模型,很自然就想到了共生的机制。胡教授提到,道德应该是在人性里找,而不是人性长在道德里面。进而提到人性的命题,人性是生长。人的生长本性,包括动物性的生长及社会性的生长。人性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有两面,第一面是动物性欲望的展开;第二面,他都有关于自我实现的想法,不过实现的标准不一样。人的欲望的满足需要资源来支撑,而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稀缺性。因而人与人有斗争排斥的一面。此外,人们为了发展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需获得资源,而资源在他人的手里面,没有他人的协作是得不到的。因而人性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由排斥造成斗争,由补充到妥协便是社会共生的机制。胡教授通过买卖关系及劳资关系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共生的机制。
有了机制,便可以探讨解决许多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外部上下游客户的关系均可由共生机制进行指导。谈到社会问题也一样,社会的和谐与否关键是资源分享的合理与否。胡教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了如何达到社会的和谐共生。胡教授还特别谈到了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非常重要。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许多同学在讲座后仍觉意犹未尽,与胡教授探讨着文化、教育、环境等各类社会问题。共生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社会关系的改善,共生关系的改善,是一种进步。所谓进步就是改善共生关系,是资源的合理分享。胡教授的演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也引发了大家对和谐共生的深深思考。
在接下来的“知微·行远”历程中,我们还将邀请李天纲教授带来主题为“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的讲座,敬请期待!
特约撰稿人:07秋2班 陈枫
听众感言:
感言1:
“社会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渐变性相互共生关系的改善过程”
――有感于胡守钧教授的《社会共生论》讲座
胡守钧教授自身就是复旦的一个传奇,因为他经历过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有着常人无法比及的丰富社会阅历。同去年的《阴、阳、变-易经的智慧》讲座一样,本次的《社会共生论》一样体现了胡老爷爷思维的睿智和犀利。
胡氏共生论包括有三个要素:相对独立的主体、可共享的资源,以及对前两者的环境约束条件(也可以认为是“游戏场”或者“游戏法则”)。其要旨就是:在一定社会性约束条件制约下,对于相对稀缺的资源,各独立主体之间的争夺斗争和妥协互动行为,并由此构成了社会性共生现象。从某个角度讲述的管理学,就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之产生满足组织目的的最大效用。”因此,在对资源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上,“共生论”和“管理学”有着相同的理念基础,两者互通。也许,这就是开设这门讲座的主要目的吧。
实际社会范畴内的“共生关系”如何演绎?胡教授讲到了经济和管理学领域的“契约式”劳资共生现象、“社会财富”分配共生机制、“员工、企业和社会”共生互动方式,也谈到了理想状态下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民族生存”等的分享和共生模型,体现了其为人所追求的“天、人、道”合一的和谐思想境界。诚如胡教授自己所总结的那样:“社会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渐变性的相互共生关系的改善过程。”
学院安排的类似社会学讲座,一直就是正常课堂之外一个很有必要个体性的开放式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而学习的本身,遵循的是一个“悟道、明事、优术” 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最终将体现在“御器”的操作上,以应对未来不可知的复杂。胡教授的讲座,完全覆盖了前三个过程。
06秋6班 朱海栋
感言2:
2008年3月28日晚18时30分,“知微·行远”论坛的帷幕再一次准时开启;友邦堂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聚神聆听和领会由本次演讲嘉宾复旦著名教授――胡守钧老师有关“社会共生论”的精辟分析和阐释。
胡守钧老师是复旦名师,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同时他又有着传奇般的经历,是一位深受校内外师生敬佩和爱戴的学界大师。“社会共生论”是他历经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此次,他给全场师生讲演的内容主要围绕“社会共生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而逐次展开的。
人是社会的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社会的基石。它们之间或隐或显的各种相互关系,究其根本就是“社会共生”关系。其间的“包含”和“对立”、“斗争”和“妥协”等各种基本因子,以及协同这些基本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各种约束条件,共同发挥作用,呈现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和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社会共生论”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合理诠释。
那么怎样合理地协调好这些关系并使它们平衡、有序地互相健康发展呢?这些关系之间又是如何独立变化和相互转变的呢?同时,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胡老师给予了最直接和明确的启发。例如,今天“人与人”之间越发的冷漠,那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往往片面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社会关系的“对立”面,却忽略了社会关系中还有“包容”的方面,更混淆了“包容”中有“对立”,“对立”中含“包容”的基本逻辑。就好比人类社会是通过不断的竞争从而不断地获得进步的道理一样。而所有这些都可以从“社会共生论”中找到合理的注解。
2个小时很快地流逝,胡老师的精彩讲演也须告一段落,在场的同学都感到获益良多,纷纷表示:大师的讲解拓宽和增添了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处世逻辑,这是一堂使人受益终身的人文讲座,并希望胡老师常来管院做客给“知微·行远”的各路学子更多智慧的启迪。
07秋2班 黄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