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知微·行远”人文论坛之杨志刚教授讲座后记

2008年05月04日

  4月26日下午,“知微·行远”论坛迎来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志纲教授为大家解读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
  杨教授首先谈到了传统礼仪的语境变化。通过几个生动地例子及翔实的图片,杨教授让大家感觉到一些有关传统礼仪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举行过的成年礼活动,无不说明了在学生中间有一种恢复传统礼仪的热情。就在复旦的校园内,也有一个上巳节的活动。可谓“顺应时事,开高校之先河,尝试以这样的一个崭新的形式为复旦学子打开了一扇与悠悠古风相同的窗口。”这些礼仪包括冠礼、射礼、投壶等,另外还有祭祀礼,国家已经把祭孔的乐舞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这些都代表了一种语境的变化,反映了大家审美观点的变化。
  在语境变化的前提下,杨教授对传统礼仪与文化若干特点做归纳和分析,并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的特点其一是礼仪的高度制度化、系统化,并凝结为典章制度。礼治是一种治理社会很特别的方法,除了中国以外,从来没有其他的国家,使用过类似礼治的办法调整社会的关系,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中国的五礼系统是吉、凶、宾、军、嘉,还有祭祀又分大祀、中祀、小祀。按照这样一个系统来编礼典,中国历史上礼典比法典还要重要。
  其二,中国传统的礼仪涉及到从政治的运作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杨教授通过列举汉代叔孙通起朝仪、萧何大兴土木造宫殿、以及明代大礼仪的故事,向大家证明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性。传统礼仪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对个体和生活,人类学家把仪式分为两类,一类叫生命仪式,还有一类叫加强仪式。皇帝祭天祭地是表达某种意愿,人类学家称之为加强仪式,而冠礼、笄者、丧嫁便是生命仪式。中国传统礼仪当中都包括了这些内容。
  其三,秦汉以后,中国的礼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礼制的儒家化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用经典的内容来衡量这个事情是否合礼;第二确立了三纲五常是礼制和伦理的最高准则;第三点是对儒家经典三礼的进一步的整理和解释。陈寅恪先生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可以用作对中国传统礼仪最好的概括,“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其四,中国传统的礼仪不断地渗透到民间,导民化俗,或者叫化民成俗。大家不知不觉地奉行儒家的东西,包括礼仪,这个社会就会进入到自礼的状态。
  最后,杨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丧服制度。以前的丧服,叫披麻带孝,“斩衰”的意思是说用最粗的麻布。随着亲情的疏远,用的麻布也不同。因此丧服有九个等第,分别是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现在完全按照古代的丧服来服丧是很少的,一般进行过改良,有一些传统的样子,但是变化已经很多了。
  杨教授向大家揭示了中国传统礼仪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传统礼仪和文化连在一起,文化不会死,所以传统礼仪也不会死。最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类似成年礼的现象,更关键的是这种文化和传统,在下一步会怎么样发展。今后的文化会是什么样的形态,是值得大家都深思的一个问题。

特约撰稿人:07秋2班 陈枫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