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第四届年会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功举行,亚太地区各商学院领袖齐聚一堂,就商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选择去商学院就读成为不少金融界人士的选择,金融危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商学院的“红火”。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的MBA项目迎来了十周年庆典,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再度联手打造了一个新学位项目。而在不久前公布的《金融时报》2008年全球EMBA项目排名榜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更是连续3年进入全球前八强。由此,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记者:此次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在贵院举办,主题是“管理教育的全球化”,作为本届年会的主办方,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陆雄文:当前,全球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这个形势下,亚洲教育界的领袖人物、学术精英能汇聚上海,分享各自对教育全球化的看法,必将对推动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一同分享、共同面对,共同探讨商学院的发展策略,承担商学院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履行管理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
商业是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高水准的商业教育才能培养具有全面多样商业素养的领导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商业教育也走向了全球化,更多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学习,而期望融入全球化的教育。作为商学院应当以此为目标,努力发展,彼此联合起来,为拓展商业人才的视野,提高管理教育的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商学院应该怎样做,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国际级的商学院?
陆雄文:中国的商学院想要真正地走向国际,成为国际级商学院,任何一所学院都很难实现,需要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去竞争与合作,只有更多有效的合作,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记者:贵院是如何渗透履行这一理念的?
陆雄文:我们的国际化开始得很早,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送老师到海外学习,一直到90年代。我们期望进行的是“本土国际化”,也就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水准的本土人才。目前,学院80%以上的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访问交流的经历。这支世界级的师资队伍以他们丰富的学养积淀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带来了全球的战略视野,使学院的发展始终屹立于全球化的平台上,使学生的教育始终呼应着世界先进水平。
除此之外,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项目,与MIT、港大、华盛顿大学、挪威管理学院、以及今年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合作办学把国际先进的课程和理念引到了中国,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的国际学生交流也持续不断。从教育、到研究,再到师资的引进,我们的国际化是全方位的。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种种挑战与机遇,“国际化”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承担时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路径之一。国际化知识路径、策略,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说到底还是为了培养中国的精英和业界领袖。
记者:近年来,中国商学院在发展中确实引进了大量西方思想。但对于如今的中国社会而言,西方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