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专访——用20年倾力打造世界一流商学院

2008年12月17日
 
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  2008-12-12
    者: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20年后,我们要全面成为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代替哈佛、牛津、斯坦福等一流管理学院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首选。”

30年的关键时刻

回望30年之路,“我们的每一步发展,都对应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陆雄文后来回忆说。1977年,改革开放的前夜,复旦大学筹建管理学院。
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逐步开展起来,从那时候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开始进行系统的管理教育,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上海浦东大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为首批9MBA试点院校,开始培养在职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始与国际知名商学院合作办学,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工商管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管理学院等,实现了教育体系的国际化。
2002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复旦大学开办EMBA项目,那些过去专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领导者有机会重新获得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他们所获得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客观经济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商学院的使命在于培养职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家素质、鼓励学生理性创业。”陆雄文说,这要求商学院集中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领袖和职业经理人。与此同时,商学院还必须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为基础,来总结出中国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作出独创性的研究。

无边界商学院

今天,这所“体制内”的、根植于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正在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独特的发展路径。陆雄文说,其原动力和目标就是结合中国经济的情况,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而标杆则是国际一流商学院。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对标国际一流商学院外,在师资、科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管理体系等方面,也要追赶上国际一流商学院。
上述努力为建立“无边界的大学”、“无边界的校园”提供了可能。
而在具体的路径上,有机增长与国际化是两个主要的方向。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学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的需求量一再突破人们的想象力。“我们不会被短期的商业利益驱使,盲目扩大规模。”陆雄文坚持“以有限规模进行无限提升”,即通过自己长时间的资源与能力的积累,来提升竞争力,在此期间,规模有逐步的扩大,或者干脆不进行扩大。
“这也使我们能够在特定的市场内精选出最好的学生,从而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陆雄文说。
国际化则是今天中国商学院普遍希望努力的方向。在陆雄文看来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