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投资和收藏古董的热潮,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文物收藏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现象不仅源于我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更是我们民族归属感和自信心不断加强的重要表征。因此,此次知微行远论坛特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博士生导师--朱顺龙教授,为大家讲授“中华国宝与大国心态”,与我们共同分享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朱教授在文物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不仅是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科技古陶瓷学会会员,他还是复旦大学中日书道研究中心研究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策划顾问、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主撰稿人和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分院学术评委以及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朱教授著有
《春秋史》,《三峡古物记奇》,《周秦汉唐国宝》,《陶瓷与中国文化》,《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和《晋唐宋元书画珍品选》等一系列文化意义重大,且可读性极高的作品。

初春的微寒和连日的阴雨并没有拖延我们求知的脚步,3月28 日晚上,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史带楼204教室,一场文化盛宴华丽开场,原定18:30开始的论坛,还没有开始就已座无虚席。本学期第一期知微行远论坛在热烈祥和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美好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讲座伊始。朱教授以风趣而精辟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中华国宝的神秘与瑰丽,而且引导大家对国宝概念进行思考。特别是在这样一股受追捧的热潮下,我们应该怎样以冷静和镇定的心态来欣赏,鉴别和收藏中国古代文物。朱教授指出,国宝的概念本是没有的,是杜撰出来的。但凡能够传承国家文明的,都应该被珍视为宝贝。根据文物法规定,文物只是分为三个等级,即一二三级。所谓国宝,大都是来自国家一级文物。朱教授将中国文物分为四大类,青铜器,陶瓷,书画,还有凡是不能并入这三类全部归到杂件。并逐一的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整场讲座,所有同学的都聚精会神,时而点头意在认同,时而凝眉以示思考。席间,陆续有同学慕名而来,虽然晚来的同学只能站着聆听朱教授的演讲,但依然兴味盎然。直到九点半,原定八点半结束的论坛才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散场后,同学们仍旧热情高涨,涌到讲台前与朱教授继续交流。有的同学与朱教授探讨文物,有的同学跟朱教授交换名片,还有的同学要求同朱教授合影留念,场面温馨明朗。

本学期第一期知微行远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请大家继续期待我们知微行远论坛的下一期活动。与我们一起“聆听大师智慧,品位文化人生”。
特约撰稿 08IMBA 佘艾
复旦MBA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