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顶着盛夏的骄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08秋季班一行近50人踏上了北上的航班,飞赴黄海之滨——青岛,开始为期3天的Study Trip,此行参访的是中国最具价值、最国际化品牌,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
作为国内知名民族品牌,海尔集团从2004年起每年销售额就超过1000亿元;2008年6月,更名列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第13位,中国企业第1位。而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却还只是一个亏损147万,濒临倒闭的小厂。短短的25年,海尔是如何打造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蜚声在外的海尔大学在海尔品牌创建、企业文化建设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海尔集团进行了细致的探访。
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谈起海尔企业内部管理的独特之处,海尔的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提到他们的“人单合一”模式,即每位员工都直接对自己的定单负责,“人单合一”是海尔员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它体现的是定单与员工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每位海尔员工都能通过订单参与到市场营销中。通过合一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成本、生产成本和应收账款数量,使每位员工都成为创造市场价值的战略事业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BU)。
而“直销直发”和“正现金流”则是对“人单合一”有力支持。“直销直发”是指直接营销和直接发运,通过直销直发,可以避免由于过度生产而带来的库存积压存储成本的膨胀,“正现金流”即现金的流入大于流出,企业的正现金流有力地保证了利润的成长空间。结合本学期的战略管理课程,同学们还与工作人员对海尔的分阶段战略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创新文化,开拓进取
随后,我们跟随工作人员参观了海尔产品陈列馆。琳琅满目的产品折射出海尔人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而在这过程中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追求成为世界名牌的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海尔员工在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创新的海尔人还独创了OEC管理法,即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每天对每个人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达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展馆中醒目的标语“走出去-以缝隙产品进入市场”、“走进去-以大众产品满足当地需求”、和“走上去-以高端差异化产品创全球美誉”,同学们运用营销管理课程的知识来解读这些策略之后,纷纷赞叹海尔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不仅深谙国内市场,更精准地把握了全球的竞争环境。
参观中,一片独特的草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上面分别“座落”着五大洲,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海尔的国际化地图。每当建立一家分销中心或工厂,即在上面种树以示标记。集团工作人员常常眺望这片草地,思考下一步公司战略发展计划。这个做法让员工能在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全球化视野,颇值称道。
“赛马”借力,才尽其用
参观完海尔总部大楼,学员们又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又乘车参观了文化广场,工业园区和海尔大学。海尔大学是海尔管理人员短期培训中心, 它的设立突出体现了海尔的人才观,在海尔内部,对人才的观念是“赛马”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相马”,“赛马不相马”的机制就是给每一个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海尔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全体海尔人的努力。海尔大学鼓励员工通过互动、学习,寻求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并总结成模块,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在新的创新模块平台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创新,从而形成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短短一天的参访结束了,但是留下给所有人却是深深的思考:海尔能够成为今天的海尔,成为民族品牌的旗帜,是全体海尔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海尔的掌舵人张瑞敏在这其中功不可没。海尔的成功,更应该说是张瑞敏的成功,十几年来的付出和创新使他带领的企业走向世界。见贤思齐,张瑞敏的成长,他是不可复制的,但其带领海尔成为巨强的历程,却让我们深思,我们该关注于提高自身的素质,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商战智慧和复旦赋予的人文才思,在丰繁的商海中,写就属于我们的精彩。
(08秋4班供稿)
MBA项目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