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之间,花开花落

2009年12月07日

生命是个古老的过程,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点燃你我对“生命”的思考。

——题记

 

12月4日晚,知微·行远论坛“艺术?美?发现”系列第二讲在史带楼友邦堂拉开帷幕,本期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的骆玉明教授。饱读经典、博学深远的骆教授,从生命的本质入手娓娓道来,谈古及今,带领所有人进入遥远的诗经世界,去品读那份沁人的甘甜。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文化多元的起源当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今天骆教授带我们品评的是审美上、情感趣味上的诗经,是用三千多年前的文字、人物、感情凝练成 “生命”这一古老而又深邃的话题。

 

在简要介绍了《诗经》的背景知识之后,骆教授分为三个子话题进行讨论:第一个以“上帝与祖先”为题。这个看似来自基督教的词汇,其实在《诗经》中已多次出现。《诗经》里面的颂歌,同时歌颂的最高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祖先的神,一类是上帝。上帝,作为超人间的力量,作为高高在上的主宰,他的历史来源很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帝”渐渐淡出人们的意象,相对应的“祖先”的概念却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这一点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很非常帮助。

 

接下来的话题是“战争与和平”。中国人在《诗经》里面形成一种文化性格,就是从来不以狂热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必要性,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诠释战争。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品行。另一方面,关于和平,《诗经》所描述的美好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自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期待神圣性的生活了,他们所希翼的是日常的幸福,是那种在《王凤君子于役》“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的恬静和安逸。

 

最后,骆老师饶有兴趣地提到“爱情和婚姻”——本场讲座的第三个话题。《诗经》的时代,是礼教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男女间情感的表达,往往很朴素、很热烈、很自然。骆教授分别以《召南 野有死麕》、《郑风 叔于田》和《陈风 月出》为例,阐述到中国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骆教授分析到,有节制的情感是柔和的、婉转的、流动的,这是《诗经》有特征的情感,也是中国文学有特征的情感。相对于爱情的甜蜜,婚姻现实了很多,如《国风周南 关睢》,《国风 周南 桃夭》等都可以解读为阐释婚姻的名篇。

 

演讲结束后,不少同学走上台前和骆先生请教交流,骆先生就“读诗经的方法”、“名句的原义的今义的辨别”等问题给出了细致的回答。这场《诗经》寻美之旅,令同学们充分领略到古典人文的诗意与美好。

 

 

 

附同学感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以前只零星学过一些片段,一直没有机会从总体上去学习和体会。今天的讲座给了我一个整体的视野和眼界,让我们从心里被《诗经》所震撼,对其中的文化和先人的智慧深感敬佩。

——09IMBA2班 甘赛丽

 

从天恩到祖德,诗经不但是当时社会风貌的记录,也展示了我们民族信仰的转换,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今天的讲座超越了单纯的情感和审美,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接触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核。

——09IMBA2班 田欣

 

骆教授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诗经》中的中国民间风情,又用一种睿智幽默的方式将其与现实相连。从神到战争到情感,走进《诗经》,一种接近,一种聆听,一种理解,那些遥远的日子,现在世俗的时空。

——08广电 程誉莹

 

 

特约供稿人:09IMBA1班 吕斌

MBA项目

2009-12-7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