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墨水”为我开启了通往复旦的大门

2010年01月13日

                                                                                                                        文/黄泽君

“蓝墨水”活动不仅为广大职业经理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而且奠定了他们与复旦的奇妙缘分。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09级中文在职MBA张琳,分享了她与管院的缘分故事。

邂逅“蓝墨水”

在进入复旦研修MBA课程之前,张琳曾经自主创立了两家物流管理公司。第一家公司于2001年创立,6年时间里她在全国开设了5家分公司。然而由于管理知识的匮乏,导致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忽视了资金链的供应,所以她的第一家公司没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时候,张琳已经意识到自身管理技能的不足,萌生了想要继续研修的想法。在第二家公司成立之后,客户从原来的一些中小型企业逐渐转向了大型的外资企业。客户层次提高了,需要的服务也更加讲求质量,这使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要提供能与客户需求匹配的出色服务,研修计划势在必行。

张琳一直非常关注复旦,时常浏览复旦管院的网页,于是发现了“蓝墨水”这个活动。通过朋友的介绍,她得知复旦在招MBA的时候,着重于考察报考者的实际能力。复旦正是以这样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质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张琳的到来,随后张琳还带着六十多岁的妈妈一起参加了“蓝墨水”举办的一系列精彩讲座。整个活动最让她难忘的是几个讲座,其中有一个孔爱国教授的讲座,讲述的内容是关于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当扮演的角色。张琳很激动地告诉记者,孔教授的一席话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就是在这个讲座中,她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了报考复旦MBA的决心。金融危机虽然是个低谷期,但也是个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如果积蓄力量储备事业,一旦危机结束、机遇来临,必将是企业大幅度发展的时候,这令她振奋不已。张琳的妈妈也为女儿的决定感到高兴,说到这里,张琳爽朗地笑了。

 

梦圆“复旦MBA

张琳表示,“蓝墨水”是一个了解复旦的窗口,整个活动全面而丰富,工作人员也都认真尽责,令她十分感动。“你想得到的复旦都做了,你想不到的复旦也做了,老师们就算生病了也会坚持到场给同学们做咨询。”张琳说,这让她体会到了什么是复旦精神。迎考的日子很辛苦,她脱产复习了半年,终于考上了复旦MBA。

张琳说,以前来管院参加活动的时候,站在教室外看那些正在上课的MBA学生,就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因此她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作为一名在职MBA,张琳觉得压力非常大。由于公司起步不久,业务正在扩展,所以要完全脱产学习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在职研修。她经常到外地出差,但是每逢周三和周六,她一定会赶回复旦,每一节课都不舍得错过,老师们的真知灼见让她每一次上课都收益颇丰。问她辛不辛苦,张琳笑着说,她一点也没觉得累,每周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回到学校上课。她不仅可以用很多前沿知识给头脑“充电”,而且还能学以致用。公司最近接到了一位500强外资企业客户,她就运用了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方案制定,使得客户非常满意。

校园奇遇记

不仅是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环境给张琳带来了学习的快乐,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让她相见恨晚。有一次复旦邀请的客座教授竟然是她公司的竞争对手的高管,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次讲座,使张琳和教授成了好朋友,此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不但避免了恶性竞争,而且还成了互帮互助的兄弟公司。在MBA班级上,张琳还遇到了自己的客户,令她惊喜万分,这不仅使她和客户有机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极大增进了业务联系,使双方合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提到MBA同学,张琳更是滔滔不绝。她说,这是一群能力超群而且富有人格魅力的朋友,他们不仅一起上课一起学习,还会为对方出谋划策。每当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她都会和班上同学讨论,大家热心地为她出点子。在一次项目竞标中,MBA班级的一位好友就参与了她公司的竞标。在一次对外企客户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由于对方是外籍高管,这时候班里的一位同学就挺身而出,为张琳做翻译,以流利的英语以及良好的气质为公司赢得了一致好评。由于现在的公司客户大多是外企,所以班上很多在外企工作的同学都会为张琳提出许多宝贵建议。

一个小时的采访太短太短,还不够张琳细数与复旦的点点滴滴,但是她那感恩又充实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学习中积累蓄势、提升信心、提高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蓝墨水”所要实现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吧。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