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幸福心灵的港湾

2010年03月26日

3月24日,在李达三楼104教室,知微行远论坛2010年度幸福观系列第一期开讲。复旦心理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做客知微行远论坛,和大家漫谈幸福心理,启发大家营造幸福心灵的港湾。2010年“知微·行远”论坛将以“幸福观”为主线,围绕人性关怀、精神回归、价值重建等话题,邀请诸多知名人文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探讨幸福的来源、表现和真谛,探寻幸福感与事业、人际、财富等的关系。

孙时进教授

孙教授开篇就提到,“人正确了这个世界就正确了”,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有时觉得几乎无法适应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摆正了,那么我们就正确了。既是漫谈,本次讲座更像是一位心理学者用亲切平和的语言和大家进行的一场心灵对话。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消费模式、买房、贪污腐败等现象,孙教授提到,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审视的话,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释: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时期形成的不安全感会影响他一生的行为模式,其中就包括对欲望的无止境的变态追求。“有了钱不一定等于有钱人的心态,还是贫穷心态,那并不能获得幸福,你反而更不安全。”这句话可以用在一个人身上,也可以用在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身上,在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人们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的事实,因此,认识自我并重新建立安全感就变得尤为重要。

“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终生。”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非常欣赏的一句话,他们认为人都具有佛性,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而的存在,我们活得越充分,越自然,发展我们与众不同的功用,就能够给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和谐。孙教授随后又谈起了教育问题,人是该全面发展,还是个性化教育?孙教授支持后一种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差异,尽可能为每一个人提供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合而不同”。同样地,我们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用我们的力量开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继而影响社会,同时也使社会幸福。

孙教授的讲话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的掌声,之后同学们还就感兴趣的心理话题和孙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孙教授也用很多幽默生动的小故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一一作了解答。

孙教授回答学生提问

正如孙教授说的,心理学并不能告诉你一个既定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们终身都要不断寻找,学会对自我的觉察和对周围的觉察,然后跟现实把握好适当的张力,把内在的善良和智慧释放出来,达到真正的自在,这才是幸福的艺术。相信在大家接受这一场心灵的洗涤之后,一定有所收获。4月10日“知微·行远”将举办第二场幸福观讲座,由人文学院陈思和教授为我们讲述“幸福观与人格培养”,敬请期待。

 

                                                特约撰稿人:09IMBA1班 吕斌

MBA项目

2010-3-26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