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开花

2010年04月12日

4月10日,在李达三楼205教室,知微·行远论坛2010年度幸福观系列第二期讲座开讲,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老师做客论坛,和大家探讨幸福观与人格培养。当晚的讲座陈教授用一种“心灵对心灵、激情对激情”的方式,和大家一起交流了对幸福观的理解和感受。

什么是幸福?陈教授首先给了“幸福”一个字面上的定义——人生中一个特殊意外的精彩叫做幸;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每个普通人都在享受的一种快乐叫做福。幸福感是一种被选中的感觉,那些意外的、特殊的惊喜、快乐和收获才叫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幸福总是被感知的、被获得的、因此“幸福”是一个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心理名词,陈教授举例说,一个小孩子被天天关在家里,他不会感觉幸福,只有让他出去玩他才觉得幸福。同样,一个青年人被很多人爱,他就会有幸福感,如果他总是一个人孤单,即使他很坚强,但仍然没有幸福感。还有老人,在他生命力衰弱的时候,如果没有子女陪伴在身边,即使子女会寄很多钱回来,他们仍然无法享受生命的幸福感。在陈教授看来,幸福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天然的、本然的,在整个生命过程当中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如果得到一个意外的顺利就会有幸福感,如果没有得到一个意外的顺利就没有幸福,但不符合生命发展的总是不好。

从生命自然发展和产生的幸福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幸福,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得幸福,这是一种心安理得,是一种大智若愚。也有另一种幸福,它是积极的、强者的,是不自然的、人为的,是可以通过努力争取的。两种幸福观没有正确和不正确,只是态度不同而已。陈教授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成功是不是幸福的标志?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被别人仰慕的强者,但是成功来之不易,在今天的商场上、各种事业上和社会上,要得到成功必需付出很多心血和代价,这个代价包括健康、亲情、爱的代价,也包括自己的享受,如此这般人就会慢慢忘记自然本来的幸福,当这种自然的幸福远离我们以后,我们一定要获得补偿,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幸福感支撑自己,所以就把一种成功看成是一种幸福了。由弱者自然的、消极的幸福感,慢慢转变到积极的、人为的、争取来的强者的幸福感,人们的幸福观在改变,到今天这个成功就是幸福的时代,人们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来获得这种付出代价的幸福,这种强者的幸福感是从欲望的生命中产生的,也是正常的生命现象,但我们必须把握好目的和幸福之间的平衡,如果欲望超过了生命的能量,就会适得其反。

要处理好这个以欲望为主题的“幸福观“问题,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格,让人去适应社会。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和培养人格?在今天这个社会,如何寻求一种自由自在,寻求生、快乐、幸福的状态?陈教授引用了巴金先生的名言“生命的开花”来给出了答案,巴金先生认为,生命就像是一朵花,到要开的时候一定要开。开花就是一种分享,一朵花开并不是有人强迫它开,生命总要开花,这个开花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把自己的美、香和姿态散播出去,传播给人们,这是一个最好的状态,人也一样,一个人要把美好的东西传播给别人,把自己的漂亮和才华展示给大家,把快乐的事情和别人分享,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这就是人格的培养。

在说到人格培养的时候,陈教授提及了自己的导师,导师在他的人生中扮演了精神父亲的角色,和他切谈人生的困惑、智慧和经验,告诉他如何走,如何保持心灵的自由。陈教授建议大家也要和这些高尚人的在一起,学会生命开花,学会和别人分享,学会给予奉献,去真正感受幸福。


  之后同学们还就“什么是根本的美”、“人格魅力培养”、“如何激发潜能”、“浮躁的社会如何选择阅读”等感兴趣的话题和陈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陈教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上的一些例子为大家一一作了解答,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对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相信在大家大快朵颐这场心灵盛宴后,一定有所收获。4月25日“知微·行远”将举办第三场幸福观讲座,由新闻学院吕新雨教授为我们讲述“影像中的幸福人生”,敬请期待。  

                                        特约撰稿人:09IMBA2班  成艺

                                            2010.4.12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