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旦MBA项目的主要教学场所,史带楼一贯拥有着与其使用者相似的气质——以低调的方式张扬着其个性。8月7日下午,史带楼与往常一样,静谧、安详而又充满着活力,楼内的601教室里,又一期“与亲善大使面对面”体验沙龙正在“低调而张扬”地进行。
复旦2007级MIT国际班校友关昊是这一期活动邀请来的嘉宾。关昊跟考生们分享了自己从备考MBA、攻读MBA以及MBA毕业后这四年多以来的点点滴滴,其谈吐睿智生动,诚恳自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复旦MBA校友的风采。
梦想萌发于细微处
据关昊回忆,他当初是学技术的,本科毕业后才第一次从他哥哥那里接触到MBA这个词。当时关昊发现IBM的电脑都是统一的样式,比如颜色一律纯黑,键盘上一律有个小红点,于是他问哥哥这种设计会不会太单调。他哥哥告诉他IBM的这种做法,叫做无差异化,藉此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堂管理学课,而当时他哥哥正就读于复旦MBA。从那以后,关昊便对管理这样一个与其专业相差甚远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并且萌发了报考MBA的想法。关昊第一次报考并没有成功,他把第一次的失败归结为复习的不充分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全面,并希望在场的考生引以为戒。有了前车之鉴,在第二次报考复旦MBA的过程中,关昊认真对待,积极备考,并参加了辅导班。在辅导班中,他与其他考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些人至今还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关昊认为这是他MBA生涯的重要收获之一。关昊的MBA之梦萌发于细微之处,这和很多人梦想的缘起是相似的,看似很细微,很不经意,但就是这样的细微和这样的不经意,成了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留意身边的别样风景
对复旦MBA 学习生活的回忆,关昊是从此次活动的地点601教室开始的。601教室是他修读MBA时的上课地点,因而让他倍感亲切。“在复旦两年的MBA生活中,我是怎样学习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关昊认为,就其个人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管理学课程本身,还有一些讲座,特别是一些非管理学类的讲座。复旦MBA项目的优势在于依托了百年名校的人文资源,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关昊建议在场考生,如果有机会在复旦攻读MBA,除了学习管理学的内容外,千万不要错过一些看似与管理无关的人文类和历史类讲座;MBA学习,不仅仅是财务、运营或者其他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复旦管理学院会汇总每周的讲座,发到你的邮箱里,你对哪一方面感兴趣,你就可以去听,去学习。”
令人惊喜的收获
修读MBA,最后收获了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复旦是依依不舍的,我觉得复旦MBA给我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关昊这样表达他对复旦以及复旦MBA的感情。具体来说,关昊将其在复旦MBA的收获总结为三个方面:知识结构的提升、开阔眼界的机会以及工作上实实在在的帮助。关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关昊认为,MBA的学习,首先会给你提供一个MBA的身份,能使别人静下心来听你讲;其次,通过MBA学习,你可以发表出一些相对独特的见解。关于开阔眼界的机会,关昊主要指的是复旦国际MBA项目为学生提供的出国交换的机会。关于工作上实实在在的帮助,关昊表示,毕业后我换了行业,也相应地换了职能,从实际操作层上升到了管理层,MBA的确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
在活动中,关昊还提到了他身边的很多MBA同学,这些同学普遍认为:MBA学习,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关昊肯定了MBA学习是那朵“花”,但却没有说自己就是那块“锦”。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于细微处萌发自己的梦想,使之成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身边的别样风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MBA学习从而抓住职业提升的机会。正如复旦MBA2005级校友李大伟所言,复旦MBA更多的是为成功人士提供一个平台,希望看到成功者更加成功,优秀者更加优秀。为成功人士锦上添花,正是复旦MBA努力去实现的目标,而校友关昊,正可看作是对这一宗旨的最合适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