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晚,知微行远论坛“理会·践行”系列讲座第二讲“儒学行”在师生的期待中如期而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汝伦教授莅临讲座。
张教授学贯中西,早年曾专注于研究西方哲学,出版了一系列与西方哲学有关的著作后,于1992年归国,继续研究中国哲学,时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让他能更好比对于中国哲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想得更深、走得更远。
张教授名满复旦,再加上其资深的阅历,使得讲座现场爆满,大家甚至站到教室门外侧头倾听,只为了聆听张教授的真知灼见。
这一期讲座,张教授带来的主题是——儒家论人生的使命与责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张汝伦教授
“儒释道三家,为何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上千年?因为佛和道的思维都是消极的,是为了修来生;而只有儒家的思想是积极的、现实的,是为了修现世。”张教授用精辟的言语瞬间抓住了所有听众的耳朵,也就此开始自己的演讲。
从儒家的使命和责任谈起,张教授从儒学浩瀚的典籍中抽丝剥茧,将儒家的繁复思想娓娓道来,逐渐为我们展现出儒家使命和责任的核心:没有外在的标准,不以钱、位、权为标准,而是关注生命本身。
张教授痛感于现在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一切只为钱权二字,却丧失了生命最本真的东西。他从“人的含义/道德”说开,谈起人应该有几层道德观,最基本的便是仁孝。孝为人之天性,也为人立身之本;而“仁”的成字结构,本意即为“自己和其他的人”,这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不损人利己,关爱自己和周围的人,成就圆满的社会关系和人生。
仁孝之外,是为忠恕。忠,意味着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恕,指的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恕,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
围绕“仁孝、忠恕”四个字,张教授展开讲解。讲座现场,时而笑声阵阵,时而热烈鼓掌,同学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蹙眉思考。得到同学们的良好互动,张教授频频引经据典,越讲越深入。同学纷纷感慨,今天真是大饱了耳福。
讲座最后,张教授以“君子知命”的三层含义作为结尾,深刻的阐述了人对于生命、命运、使命的不同理解。在半小时的互动时间里,同学们热烈提问,张教授扩展的回答,又讲授了很多之前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同学们认真聆听张教授讲座
当宣布整个讲座圆满结束时,课堂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留恋着迟迟不肯离去。用一位同学的话来说,能这样近距离聆听张教授的高见是非常难得的,来知微行远论坛,真是受益匪浅。
在比预定时间晚了40分钟后,张教授才离开会场,仍然有意犹未尽的同学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回味教授刚才的精彩语录。
别亦有时,聚亦有时,让我们相约下一期知微行远,共同期待知微行远论坛的第三期“文化行”,分享不一样的主题,和同样的精彩。
特约撰稿人:杨芳(2010级复旦IMBA 2班)
复旦MBA项目
2010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