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换系列---维也纳杂记

2011年01月28日

09MBA秋国际1班:刘四海

交换学校:维也纳经济与管理大学

 

品红酒,赏音乐

维也纳有三大元素:森林、音乐和红酒。

我最喜欢的是维也纳的红酒。从U4底站哈里根大街乘38A往山上走,过了贝多芬故居,路边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葡萄庄园。据说,有些葡萄庄园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周末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一家,走过装饰着漫天星星般的霓虹灯的深深的庭院,来到荡漾着葡萄酒香的庄园餐厅。厅内通常点着另人陶醉的昏暗的中世纪蜡烛,背后镶嵌在墙体里的暖气熏得你有点沉醉有点懒散。透过身边装饰在墙上的镜子,你会看到有那么几对留着典型的奥地利胡子、扎着围巾的欧洲夫妇在细语交谈。你可以叫来听得懂英语却只说德语的中年侍者,花上3欧元,比划着点上一杯甜甜的、新鲜的、红得晶莹剔透的葡萄酒,然后一边慢慢品尝,一边听着窗外山风吹过院内的大树,或是跟朋友聊聊宿舍里每天都在炒蒜泥大葱的加拿大男孩。当然,出门的时候,别忘了顺手带瓶2升的庄园“招牌”酒回去慢慢满足自己充满渴望的胃。

至于维也纳的古典音乐,更是家喻户晓。几百年来,这里总能云集着全世界最顶尖的古典音乐大师。从莫扎特到贝多芬到斯特劳斯,维也纳总能把古典音乐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坐落在市中心环形大街东段的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因为每年新年都举办世界顶尖的现场音乐会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演奏现场的金色大厅和旁边的小勃拉姆斯厅经常会在白天对外开放接受参观,晚上则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演出——我曾经欣赏过金色大厅的演出,音响效果果然非同一般。不过,我第一次参观金色大厅时,却目睹了一个并不怎么愉快的场景:

那是11月20日下午,我夹在一大群亚洲参观客中进入了金色大厅。在近30分钟的现场导游温和、细致的介绍后,我们有10分钟的自由拍照时间。这时,一位大约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站在金色大厅正中间忽然尖声吹了几声口哨。尖锐刺耳的、与现场气氛极不协调的哨声一下子划破现场的宁静,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旁边的另一位男士问他:“你在干嘛?”。这位操着中国普通话的男子在总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地说:“哦,我想试试这边的音响效果!”站在我身旁的几个“老外”露出惊讶的表情,然后纷纷摇头转向隔壁的小勃拉姆斯厅去了。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也许在物质上我们很快就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还会超过这一水平,但我们生活习惯、文明程度的发展却仍然任重而道远。

从地理位置上看,维也纳的北、西、南三面环山,仅向东的方向是平原。如果你一直在维也纳城区参观或生活,或许你压根感觉不到维也纳是个森林城市。但只要到城西南或城北的山上转上一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森林”会成为维也纳的三大元素之一。11月26日,维也纳迎来了当年的第一场雪。次日,当我们爬上北郊的卡伦堡山顶时,看到的是一个被白雪覆盖的维也纳城、绿得像块碧玉带似的多瑙河、以及素雪压枝低的山上森林。当俯瞰山下几乎都一样高的城市楼房,听着身边一些孩子在山坡上滑雪的阵阵嬉闹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清凉山风时,我突然想到,原来西方和东方也有很多东西是相似的。

 

背教材,听方言

到了欧洲才知道,维也纳经济与管理大学在欧洲的商学院中位列前十名。这里每学期有近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

这所学校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有些课程居然“先考试、再授课”。我选择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就属于这种情况。开课教授提前上一个20分钟的预备课,介绍一下课程要求;然后留2天时间让大家背教材(所谓的“教材”不是10页纸的阅读材料,而是共600多页的整整一本教科书),接下来我们就去参加闭卷考试。那几天我窝在宿舍里,昏天黑地地狂背,根本不知道日出日落、三餐时辰。好不容易在开考前2小时把书“背”完——其实根本就是“浏览”了一遍——等到了考试现场一看,脑袋“嗡”的一声就变大了。考的很多都是记忆型的问题,难度也很大。整个考试的过程中,我只好硬着头皮搜索记忆,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最后堪堪涉险过关。

都说德语区国家的人很严谨,我在读“gender, diversity and workplace”这门课时充分领教到了这个特点。授课的老师顶着一头花白的头发,在课堂上从来就没见她笑过一次。而且如果她说8:30上课,就绝不会拖到8:31;要求你下午4:30在网上学习系统上递交小组作业,到4:31分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封闭上交作业的入口。好在课堂讨论时,各种文化、各种风格的人都有,大家也顾不得许多,你一言我一语,能取乐时就取乐。听到有些“离谱”的话,老师也不生气,仍然是一如既往地严肃表情,只是偶尔插上几句话把大伙的思路再拉回来。

不过也不是所有教授都这么严肃,给我们上领导力课程的尼尔森教授就比较风趣。有次我用喝光了的可乐瓶子装了点自己手工熬的绿豆汤进去,带到学校喝。尼尔森教授在正式开始讲课前,故意睁大了眼睛,一脸夸张地跑到我面前,用一种夸张的声调问:“Special Coca Cola? Where did you get it?”在听了我的一番解释后,还故意扬扬眉毛,耸耸肩,一时间都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所学校还有一个特点,研究生的课一般是集中在3到4个整天里上完(每次课大都从早上8、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前后),而且不是每位老师都会留给学生吃饭的时间,有时候从中午12:00到下午2:00之间只有10分钟休息,无奈之下我只能是在楼下买个热狗之类的“充饥”。对于我这个生活原本比较有规律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场“灾难”。不过几个月下来,当饮食节奏紊乱到不能再紊乱的时候,也就习惯了。

学校里也有很多“外籍”教师任教,风格跟奥地利本土老师会有些差异。教授企业社会责任的老师就是位波兰人。她的课分10次上,每次3个小时。而且她几乎不讲课,总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讨论;讨论结束,各个小组的学生就上去作presentation;作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花5分钟时间总结一下讨论的话题,然后下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类课比较“水”,很难有多少收获;但后来仔细品味老师选的每一个讨论话题和presentation题目,才发现老师的高明之处:这些话题或题目的选择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路,也于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表达能力。

说到表达,在学校中参与各种各样的讨论也是件有趣的事。在讨论中,你会领略到各式“英语”口语。根据我的体会,美国加州或附近的人口音听起来很“拽”,有时并不怎么让人舒服;欧洲人的英语大多听起来比较舒服,但偶尔碰到个特别爱发颤音的主儿,也是个挑战;非洲人说英语时,就得树起耳朵来了;最“销魂”的是有几个印度人的英语,听上去绝对能让你深深体会到什么叫“艺术”——只可感觉、不可理解!

 

逛超市,游欧洲

对于已经习惯于中国的晚餐聚会、卡拉OK、双休日购物的中国学生来说,到欧洲的前1个月里,会感觉非常不适应。第一个问题是,当你跑到超市准备买些东西时,发现放在货柜上的大部分东西,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而你想要,例如最简单的一包方便面,在很多超市里是没有的,更不用说想买点炒菜用的调料之类的东西了。而且,印在货物上的长长的德文,对于还没学过德语的我来说,更是让人头疼。

接下来的问题是难捱的双休日。维也纳周六只有部分商店开门,而且会提前2小时关门。周日干脆就大门紧闭。想周日好好玩一玩的话,那你可得小心了!其实,这里晚上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因为商店平时7:00统统关门。刚开始到欧洲的时候,我很奇怪我的斯洛文尼亚室友为什么周六晚上Party到凌晨4点,然后周日睡到下午2点。但很快我就清楚这也许是个明智的选择。维也纳的地铁只有双休日是全天候24小时营业的,你如果周日早上4、5点出门的话,你会发现那时候地铁上挤满了黄头发蓝眼睛、刚开完Party、准备回家睡觉的人,甚至比周日白天还要热闹。

除了这些以外,昂贵的物价也是让很多中国留学生在超市货柜前踌躇徘徊的理由。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商品价格的数字和国内差不多,但是货币单位却由人民币换成了欧元!我刚到的前两天里,因为要用电脑,买一个小小的电源转换器,居然花了我10欧元!不过也不是所有东西都贵。如果运气好,你可以花12欧元买到一张从维也纳到斯德哥尔摩的往返飞机票。日常消费的产品中,我最爱买葡萄吃,因为价格相对不是太贵,而且维也纳的葡萄真是非常鲜甜可口,绝对是上品中的上品。

学习之余,我最爱的是到欧洲到处旅游:从激情四射的慕尼黑啤酒节现场,到世外桃源般的新天鹅堡;从时尚浪漫的巴黎,到夜幕下斑斓荡漾的布达佩斯链桥,再到金色枫叶映照下的斯德哥尔摩……旅游让我更真切地贴近欧洲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第一次到北欧时,没留意到入住的青年旅社是男女混住的。那天到斯德哥尔摩时,已经是夜幕降临。在前台办完手续,我就拿着标着“14室B床位”字样的钥匙往里走,穿过了像老鼠洞般蜿蜒曲折的过道和厅堂后,在路的尽头看到13室,然后就只剩下了一个厨房了;回过头再找,发现这边已经到了15室了,于是再回到那个厨房的地方,问了N个人,研究了N次厨房的设施后,终于在抽油烟机旁找到了一个像是堆放杂物或是垃圾的小门,推开后才知道这就是我要找的14室。

半夜我出来上卫生间,回房推开门时,忽然发现一个女士正从里面往外走,本来昏沉沉的大脑立刻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赶紧检查房号——对呀,是14室啊!再看看亮着灯的床位,也是自己的床位呀!直到那人从身旁走过,还礼貌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