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史带楼802教室人头攒动,同学们济济一堂,翘首以盼“知微行远”论坛本学期的最后一场讲座。当晚,“知微行远”论坛得以荣幸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玉明教授为大家讲授《朴素与自然——中国传统修养的一种境界》的话题,带来了“悦·生活”系列之文学篇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骆教授首先阐明了朴素与自然的概念。且说“朴素”字面上的意思,“朴”是没有雕琢过的原木,“素“就是白色的,没有染色、没有绘过的丝织品,从字面意思就知道是没有修饰过的一种东西或者状态就叫朴素。朴素本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物质本身就很可贵。
紧接着,骆教授又分别从道家和儒家这两个角度来探讨朴素。从美学的观念来说,道家的思想特别强调朴素,这跟道家的自然哲学有关系。儒家的文化观念里也是讲朴素的,但是儒家有些观念的朴素更多是一个生活态度和一种比较节俭、收敛、反对奢侈的生活态度,因为儒家文化同时又是讲究修饰的。朴素这个观念主要是道家的观念,儒家的观念其实是强调文饰的,因为它强调社会不同等级和身份的差别,要通过文化和礼仪来表达出来。骆教授强调朴素是来自于人的自信和精神。我们对自己的底子有多大的把握?我们的底子难道真的不值得自信吗?我们难道真的要陷入自己的偶然之中吗?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人是可以朴素的,可以很奢侈的朴素,也可以很简朴的朴素,因为我们有这个底子,并且相信自己的底子,就可以用很豁达的眼中来看待世界的变化。
再后,骆教授探讨了对自然的理解。庄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的特性是自然。道法自然,万物的本性就是自然。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认识,摆脱偏执的是非,看淡世俗的荣利便能返回事物的本源,接近自然的状态。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同学们都听得意犹未尽,在提问环节份外踊跃。现场同学就“无欲则刚或者无为而治的境界是否可以实现”的问题与骆教授进行了探讨。骆教授解释道:如果我们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你跟社会的关系,你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看这个社会,就可以减少我们无聊的纠结,减少那种无意义的争执,人就容易获得精神的解脱而变得自在朴素。
讲座终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副主任戴宁红老师向骆老师赠送了“智慧之光”。至此,本学期知微·行远论坛“悦生活”系列讲座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特约撰稿人:徐珍 (2010级复旦MBA秋8班)
知微·行远论坛
复旦MBA项目
201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