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011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俱乐部工作联席会议在管理学院史带楼603室召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副主任戴宁红老师、复旦大学管理学联MBA项目学联工作负责人李薇老师、2011年复旦大学MBA项目学生联合会俱乐部管理部成员及新诞生的13个俱乐部的骨干成员共同参与了本届学联俱乐部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
“复旦MBA俱乐部的存在为大家带来重要的学习沟通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丰富复旦MBA学习体验,体现复旦MBA学习的多维价值:知识、能力、视野、资源、专业、责任。”会上,戴宁红老师如是说。
济济一堂共交流
会议伊始,戴宁红老师为13支俱乐部颁发了挂牌证书,标志着崇尚“交流、分享、发展”的俱乐部正式成立。在复旦大学MBA项目学生联合会俱乐部管理部(下文简称:俱管部)主席张君华的介绍下,各个俱乐部逐一亮相。
围绕着“据说有你,不见不散,乐享未来”的三句筹备口号, 21支团队在通过书面申请、现场陈述与补充修正的层层筛选,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后,13支MBA项目俱乐部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以兴趣为导向的:舞蹈、摄影、运动;以企业职能为导向的:物流、市场、管理;具有专业特色的:制造业、房地产、汽车、金融;以及当下最热门的两个话题:电子商务、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支打破一般分类,以女性成员为主体的俱乐部:M-Lady,据运营理事陈丽芳同学介绍:M勾勒了俱乐部成员的三大特征:MBA,Modern和Multiple。俱乐部的组建旨在为职场女性提供家庭、个人生活与事业的平衡提供服务。在她们的俱乐部规划中,与“职场厚黑”无关,而是更注重女性的特质,活动将触角延伸到化妆、服饰乃至心理疏导等与女性群体更为关注的话题上。当然,有少量男性同胞可以参与,但是审核条件敬请关注他们的微博或是学院网站。
言之谆谆齐分享
简短而富有特色的介绍,让与会者对身边的兄弟俱乐部,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更令人感慨复旦MBA项目的平台串联起这个奇妙的人际平台:因为俱乐部,五年来从未谋面的同事与供货商成了伙伴;同样因为俱乐部,房产背景的同学投入了电子商务的海洋;而设计背景的同学挑起了房地产话题的大梁。经验分享,兴趣分享成了这里的关键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会议上,来自2010级的金融俱乐部前辈袁昊主席题为“人脉搭建,延续传承”的主题演讲,生动形象地将金融俱乐部发展至今遇到的问题与启迪带给与会的俱乐部骨干。
作为MBA项目俱乐部活动的先驱,创立于2009年的金融俱乐部是会上唯一一支由4名2010级学长带队的俱乐部,袁昊主席提出的校内与校外对接的模式,优化俱乐部运作的举措为在座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任重道远同发展
随后的议程中,俱管部向所有俱乐部通报了对外管理制度等复旦大学MBA项目俱乐部纲领性文档。从俱管部的运行规范到各个俱乐部的建设再到俱管部与各俱乐部间的运行规范都有了具体标准。
其中,“公平守信、传承、唯一性”等原则的提出,从制度上为俱乐部形式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石;而“俱管会对于会员的暗访和满意度调查;或对于”僵尸俱乐部“(即半年内无活动的挂名俱乐部)将摘牌”更关注俱乐部发展过程中的活力。
问答环节上,各俱乐部负责人对大家关心的话题与俱管部成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从俱乐部成员的识别方式到俱乐部间乃至校际合作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的活动希望是‘去商业化的’,如何能通过这个平台真正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用钱去做一些事情也许是俱乐部能带来的价值之一。虽然外面商业大潮汹涌,但是作为复旦人,还是希望能守望一些人文情怀。”会中,张君华主席的话赢得一片掌声。
会议的最后,戴宁红老师诚挚地说道:不要惧怕付出,而是该惧怕没有付出的热情与智慧。对于“怀有抱负,对成功充满渴望的年轻人”戴老师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祝愿与期许:让复旦MBA项目的俱乐部平台成为塑造个人品牌,吸引、聚合、感召更多人,带来价值的平台。真正成为一个:交流、分享、发展的平台。
会议在首批所有成员的合影中结束。据悉,这届MBA俱乐部将在9月17、18两日在管理学院正式开始招新。
特约撰稿人:筱楠(学生记者)
复旦MBA项目
2011年8月22日
Q&A:俱乐部骨干有何奖励措施?
据悉,对于有杰出贡献的俱乐部或个人,俱管部在总结大会上奖予以表彰。在学生入校半年后,成绩满足申请奖学金的前提下,参与俱乐部活动在奖学金评定中拥有一定权重。
Q&A:哪些人可以参与俱乐部活动呢?
每个俱乐部条件不同,不过每个俱乐部都怀着热忱欢迎复旦大学MBA项目的同学与校友能够加入到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