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兴教授揭示“国学的智慧”

2011年11月28日

伴随着当下的“国学热”,却是对国学的日渐疏离和隔膜。什么是“国学”?国学的智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月26日晚18点30分,史带楼友邦堂内座无虚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做客“名师系列讲座”诠释“国学的智慧”。

徐洪兴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美国Fulbright学者、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其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代表作有《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中华文化通志•经学志》、《中国理学》、《道学思潮》等。

 

针对当下对“国学”的各种误读和“快餐化”,徐洪兴教授溯本清源,比较了中、西、印三者思想传统的差异,就“国学”的丰富内涵给予了学院派的经典阐述,以正视听;并结合当下,从“入世”的行事之道和“出世”的养生之道两方面,揭示了国学经典:儒、道两家的智慧。

徐教授指出,与古希腊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印度注重人和神的关系不同,中国思想传统注重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安身立命”、“做人之道”。中国思想传统内涵极其丰富,其具体体现所谓“三教九流”,其中“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

作为一种出世的哲学,儒家的基本价值核心即“推己及人,内圣外王”。徐洪兴教授对此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儒家的思想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他的基本理论意识就是从我自己做起,然后一步一步往外推。我们从家庭开始,推到上下关系,再推到社会上普遍的关系。这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目的是什么呢?内圣外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做人只是前提,不是真正的目的,目的是在后面,就是国计民生。所以尚书当中也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孔子为儒家理论搭建了一个大的架构,后来的人不断的充实,夯实了它的内涵。”

而对于说儒家思想只讲道德不讲利益的看法,徐洪兴教授予以了指正,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不失风趣:“实际上儒家从来不排斥利益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浮云这个词是孔子发明的,现在到网络里面去了。”

道家是儒家的必要补充。徐洪兴教授认为:儒家太刚,太刚则易断。而道家是强调阴柔。刚柔相济,文武之道,一张一驰。表面上道家和儒家是对立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殊途同归的。

道家强调变化,“反者道之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道家强调不争,“弱者道之动”,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对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徐洪兴教授从经典中挖掘丰富的事例,发人深省。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周亡妻,鼓盆而歌。“儒家是关于‘记住’的哲学,道家是关于‘忘记’的哲学。人的一生有很多痛苦,不如意十之八九,你不忘记就会活的很累,很痛苦。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豪情万丈,要做十件大事,结果现在垂垂老矣,那怎么办?……你要学会忘记,只要健康,其他的都是浮云。神马都是浮云~”大家在笑声中再次感受到了徐洪兴教授的睿智和幽默,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徐教授在对儒、道两家做比较的同时,落下了国学智慧的点睛之笔:道家对个人养生很有用,对国家是不如儒家的。用儒家的行为做事,用道家的方式养生,用佛教的方式修心。中国的传统智慧真的是博大精深。

 

最后,谈到国学智慧在当下的意义,徐教授如是说:“过去我们有一种误解,把国学作为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封建主义的。中华文明可以持续5000多年,如果说这里面没有一些好东西,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可以坚持那么久吗?我们要了解国学,我们在创造历史,但是历史不是从我们开始的。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要有自信。中华民族正在崛起,崛起的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学的资源,一定会发挥他的作用。”

讲座结束,听众们兴致盎然,不少学生仍涌向讲台,继续向徐教授请教、与徐教授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徐教授阐发义理生动翔实,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国学的一扇窗,受益匪浅,很有兴趣继续学习、追索。在探讨当下对国学的关注时,一名同学甚至这样说:“国学之于我们,是为鱼水,或为涸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特约撰稿人:伍星(2011级复旦 Asia MBA)

2011年11月28日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