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新与创业投资

2012年03月12日

创新创业,正当时。

同学们,准备好了没? 

2012年3月8日晚,复旦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携手复旦大学MBA创业俱乐部,为MBA同学及校友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创新与创业投资”的精彩讲座。 

首先,来自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教育研究部的总监李俊先生,为听众们讲述了当前的创业环境和政策,并分析了EFG基金会的诸多成功案例。李总监提到: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提高社会容忍度,才是打造“硅谷式”成就的关键。目前基金会的工作也更倾向于筛选合适的创业者,而非一味鼓励大规模创业。他表示很看好经营人才与技术团队的结合,感觉目前创业团队最缺的通常是销售人才。 

随即,历史悠久的美国Georgetown大学McDonough商学院的Michael P. Ryan教授带来了他对巴西和印度等国的创业研究成果分享。Ryan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应专注于发掘和发现,而非只谈效率;而有些国家用文章数来评价科研体系是对创新的伤害。同时他也强调:创业应该是技术创新与商业的结合;比如印度曾雇佣了很多海归回来创业,但结果是研究者们都不了解时间的重要性,解决问题也只停留在技术而非商业层面。 

同样来自Georgetown大学McDonough商学院的James Hunt教授接着Ryan教授的话题进一步进行了分析。Hunt教授本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天使投资人”,他强调了“天使投资”对于新经济的重要性,为我们熟知的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都曾受“天使投资”的帮助,而“天使投资”的总量占总投资的很小比例。虽然2010和2011年的美国“天使投资”的平均回报率都非常低,但Hunt教授还是看好创业和“天使投资行业”,他认为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Cloud computing和Big data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紧接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宁钟教授讲述了对IC产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宁教授拥有数年的政府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和创业经验,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他阐述了IC产业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对大量行业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IC产业创新和提升的正确路径。 

来自复旦大学产业化与校产管理办公室的赵文斌主任,已经是不少MBA校友的老朋友了。赵主任在校产办和复旦控股主持工作,对学校在产业化中的定位、创业教育与扶持,以及“三区融合,助推创新”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学校对4个复旦创业园区的建设,以及成功孵育的多家上市企业,是值得骄傲的。但赵主任还在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如何学习MIT,连接创业所需要的网络和资源,成为创新与产业的组织者,才是复旦产业化的更高目标,才是复旦创新精神的最佳代表。 

讲座最后一位嘉宾是来自知名风投公司Newmargin Ventures的总裁付利军先生。付总裁分析了国内风投行业的现状,并用开矿作比喻,为大家分享了他的投资之道。风投行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带着神秘面纱的,如何才能慧眼识珠,挑选出真正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呢?付总裁的个人经验是:听别人未能听到的,从一线人员那里挖掘机会;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不沾那些看起来热门的项目。 

演讲结束后,诸位嘉宾还就“如何选择合适项目”、“如何选择创业的时机”等问题,回答了听众们的热情提问,此次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复旦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MBA创业俱乐部 

 

特约撰稿人:谢黎(复旦大学MBA创业俱乐部主席 2011级国际2班)

2012年3月12日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