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7日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2F报告厅内掌声连连、笑声阵阵,李若山教授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拉开了2012年名师系列讲堂的序幕。李若山教授的人气爆棚,许多精彩讲解已在网络上成为经典语录,慕名前来的复旦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超过了400人,全场座无虚席,报告厅门口也被围的水泄不通,大家只为一览名师风采、踏上智慧之旅、分享思想盛宴。
李若山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MPACC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教授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及面临的风险:我国当前经济处在一个最好的时期,近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2%,人民币储蓄金额高达35万亿,资本市场总额23万亿,在世界排名第二。国内有2400家上市公司,交易活跃,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而且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与此同时,李教授指出,应该看到目前中国企业现在正处在一个风险越来越大的环境中,主要表现在:依靠投资及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似乎走到了头,国进民退式的产业盈利微笑模型,使得部分民企举步维艰,所有高利润及高增长的新产业都在发生“溢出”效应。而“同质化”竞争使企业越来越扭曲其经营方式,作为发展三要素之一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弱。此外,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企业应对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困难,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应对转型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环境。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风险,因此李教授更加强调了内控风险的重要性。虽然从表面看,企业在形式上都能做到内部控制的要求。如2010年沪市A股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实施的企业有239家。而07年时,仅有175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披露全部是标准审计意见,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但事实并非如表面看那么完美,李教授进一步提出了目前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诸多困惑:首先,国企实施内部控制缺乏顶层设计,很难破既有利益格局。具备了所有内部控制形式上的要求,却无法触及内部控制的实质。其次,由于中国经营环境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合作犯罪的概率大大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舞弊三要素中的自我合理化倾向严重,导致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及职务轮换形同虚设;再次,内控只有定性,没有量化的原则性规定,为企业抓小放大造成客观环境,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民间点灯的工具;另外,不分阶段、不论规模,统一实施内部控制,忽视了内部控制阶段性的作用。李教授解释:“内部控制不是专门的制度与流程,只不过是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传递、控制活动以及监督五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而且,企业不是因为五部委的要求,才重新来考虑设计内部控制,企业本身就存在许多非常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只不过重新予以梳理、整合。”
李教授认为目前内控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模式来适应所有企业,每个企业的内控模式与要求均不一致,是因为内控本身就是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其中量化内部控制的实施机制是必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讲座最后,李教授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用FMEA原则来设计内部控制流程”。
在后续的Q&A环节中,李若山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国企体制架空、中国证监会初级干部轮岗、改变管理层观念以最大效率发挥内审的能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整场讲座轻松愉悦、充满欢笑,同时引发了大家对内控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和审视,在场同学无不感到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名师系列讲堂 预告:(请及时关注复旦大学MBA项目官网首页/活动速递,以及官方微博)
-5月4日 (周五)19:00 友邦堂,嘉宾:陆雄文教授
-5月25日(周五)19:00 友邦堂,嘉宾:黄丽华教授
复旦大学MBA项目
特约撰稿人:王亚男(2011级复旦MBA秋3班)
2012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