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博览会】 日本企业发展 关注人才培养——“日本企业变革与人才培养”专题分享

2013年06月26日

忠诚、勤劳、团结、不计个人得失、勇于自我奉献,日本正因这样的企业文化实现了经济腾飞。今天的日企有了哪些新的发展?日企的管理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2013615日,由复旦MBA精益六西格玛俱乐部选送,来自MBA2012级秋9班,注册英国皇家ILT物流运营经理,注册六西格玛黑带,注册工业工程师,先后任职于大型台资、日资及美资企业的IE工程师陈茂俊在李达三楼105教室,为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日本企业变革与人才培养战略。

陈茂俊从日本工业发展的轨迹与日企历史发展,日本经营管理模式与欧美模式的对比,日本企业的经营课题与今后发展方向,并具体案例分析,将日企的管理经验与对中国企业所需要的发展相结合。

日本企业的发展始于日本的经济潮流与经营革新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经济经历了19451950年代的战后复兴期,19501980年代的高速成长期,随后经历了1980年代的巨大经济泡沫期,2000年逐渐恢复之后又在2008年遭遇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而日本企业的管理也开始发展自身的工程管理技术,引入美式的管理方法,如SQC、成本管理、事务管理等,开始了管理模式的转型,日本企业肩负着复兴日本社会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一路走来。日本企业的经营吸收了全球咨询的经验。强烈的归属感、注重员工与现场,流程优化,注重并致力于长远发展都是日本企业的特征。“日企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得到发展的?”陈茂俊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日企强烈的归属感来自于日本的山川地形,被多达109条水系河川与众多山脉所包围的小村落,从古至今沿袭着精致的农作村落社会,让日本很容易就形成公司就是村落、员工就是家族的观念,而战后美国的介入使财阀解体,建立了各种工会,在工会的制约下,报酬的差距缩小带来了日企内部的相对平和关系,加之战后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对每一个雇用的员工都非常重视、加以培养,因此日本企业相当重视人员与现场。这些特征适应并促进了日本经济高度成才这一时代,长期性的改善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产品的大量需求,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人员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为高品质品牌的创立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从根本上说,所谓日式经营,就是秉承大公的理念、构筑活性化平台、并通过长期性的改善实践来培育人才的经营。它强调伴随着企业成长各阶段的人才管理,如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两个案例,都会贯彻异人为本的理念,将企业的价值观根植在员工的内心深处。日企人才管理的方法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所持有的基本思想、思维。

接着,陈茂俊对比了日企和欧美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决策时由下而上再下达,制订决策耗时但是执行决策快,欧美企业制订决策由上级传达给下级,制定决策快但执行起来慢,且常需调整而导致决策效果欠佳。日本企业具有共同的组织文化和理念,对其他企业具有竞争精神,组织体制变更通过协商解决,在组织内部更换人选;欧美企业缺乏共同的组织文化,认同“职业观”而非“企业观”,组织变更是由于目标改变或冲突应对而起,从外部引进人才。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充分认识并发挥日式管理的优势,充满自信的做好传播工作,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努力促进与日资以外的企业和人的交流,并加强外引入部知识,并且加强战略思考、IT化运用、强化财务能力和业务能力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像迅速开发制造具有价格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创造满足先进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公司内部技术的持续深化与巩固(即毫不懈怠研究开发),加强本地人才的采用和培养,同事着力于培养能够在各种环境发挥作用的国际化人才,摸索创造进而确立符合当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分享的最后,陈茂俊和同学们就中国企业如何全球化、如何持久化、如何找到企业长期的生存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不被社会所用的企业无法长期生存,不为员工考虑的企业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企业必须持有“为了社会、为了人类”这一根本经营理念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中,陈茂俊同学对于日本企业发展以及台湾、中国本土案例的分析,视野独到,解说深入,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2013MBA博览会又一次精彩难忘的讲座。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