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走近话剧——复旦MBA话剧俱乐部活动报道

2013年11月08日

2013年11月1日18时30分,复旦MBA 话剧俱乐部在史带楼302教室内举办了主题为“走近话剧”的互动与分享活动。本次活动请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优秀青年演员司一蕾作为活动嘉宾。活动中,嘉宾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多年从事话剧表演工作的经验以及她对话剧艺术的理解,并传授话剧表演技巧,与现场同学进行互动,拉近普通观众与话剧艺术之间的距离。

 

本场活动主持人同时又是2012剧社社长的杨向北同学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复旦MBA话剧俱乐部-2012剧社。复旦MBA话剧俱乐部是由复旦MBA 2012级同学于2012年创办的一个以话剧为核心,以话剧欣赏、交流、信息共享为主要形式的兴趣爱好类俱乐部。俱乐部希望以话剧为纽带,联络同学情感,丰富复旦MBA的学习生活。在2012年复旦MBA新年晚会上,剧社的小品《复旦好声音》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好评。目前,剧社正在酝酿排练一部以MBA学习生活为主题的话剧,希望能够作为话剧俱乐部给复旦管院的毕业献礼!

 

 

在简短的介绍之后,特邀嘉宾司一蕾正式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角,由她带领现场同学们开启了本次互动与分享之旅。

“什么是表演?”司一蕾开场就抛出了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同学们的反应,司一蕾并不意外,她从这个问题切入,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引申到表演训练的第一课:解放天性。她坦言,其实表演中的解放天性就如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解放天性可以视同为向他人发送了一种愿意对外开放、分享的意愿,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步。同时,她举了几个例子来验证这一说法,现场的气氛在这样轻松的触动下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主动与嘉宾、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00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司一蕾参演过多部话剧、电视剧,同时也参与过《Discovery》及多部动画片的配音工作。在谈到自己的表演心得时,她谈到无论是演戏或是看戏,“声、台、形、表”这四个字都非常重要。

声,指的是声音。在话剧演出中对人物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每一个话剧演员必须去揣摩、用心设计的部分。

台,指的是台词。一个好的话剧演员要保证咬字清晰的同时还要做到扩大音量,做到两者兼而有之是非常不容易的。此外,语言是有节奏的,不同的语言节奏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形,指的是形体。话剧看似光鲜亮丽,其实是个体力活儿,一个演员要在舞台上进行2~3个小时的表演,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支撑。加强形体的训练不仅是为了外表的美丽,更是出于保证整场演出质量的考虑。

表,指的是表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融入所塑造的人物中,必须要从模仿开始。真正的表演要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说到这里,为了让现场同学有更深切的体会,司一蕾带着大家做了个简单的游戏:让在座的同学们一起表演缝扣子。手拿一根看不见的针、一根不存在的线,穿过假想中的针孔,缝扣子,将线打结。

 

虽然这是一个虚拟的表演过程,但是要演好却并不容易,需要对角色的充分自信。确信有这样一根针、一根线、一个纽扣、一件衣服,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这样的表演才能令人信服,表演也才能真实。而这些都源自于一个话剧演员对表演的专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主持人邀请了现场三组同学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此时现场的同学已经不再那么拘束,纷纷踊跃报名参与。

 

 

《网恋第一次见面》、《民政局离婚登记》、《监狱探视》这三个情景模拟的表演中,虽然准备的时间不长,但三组同学集思广益,使出浑身解数,在短短8分钟表演时间内把场景、台词、神态、语言节奏都设计得较为完整,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赢得了嘉宾的高度赞扬,司一蕾忍不住连连发出感叹“表演得太好了”。

 

 

据了解,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前来,还吸引了许多复旦其他学院的话剧爱好者,复旦守望剧社和研究生剧社的成员也都积极参加,一些原本不了解话剧的同学也慕名而来。

通过本次俱乐部活动,让喜欢话剧的同学对话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使之前不了解话剧的同学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园生活不应只有学习,走近话剧,丰富更多同学的学习生活,坚持创办剧社的初衷,我们一直在努力!期待您的参与!

 

 

复旦MBA话剧俱乐部

复旦MBA项目

2013年11月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