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自我篇:学有余力,则躬行实践

2018年07月27日

毕业季的传统项目就是晒“成绩单”:除了学习名列前茅之外,广泛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投身实践,也是学子们不得不提的佳绩。复旦MBA学员学有余力之外,也尽情享受了丰富的课余生活:他们创建俱乐部、参与交换游学、负责论坛活动,充分发挥才智,全面放飞自我!

 

自由而无用,激情而务实

唐志鹏

2015秋6班

来自2015秋6班的唐志鹏和他的小伙伴们携手成立了复旦MBA医疗健康俱乐部,这一项目荣获2015西门子杯医疗创业创新大赛第一名。他和小伙伴们已举办近30期分享午餐会,多次正式讲座和团建活动。医疗俱乐部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公益服务,大家全凭热情和使命感在坚持。

唐志鹏说,“感谢每一位出色的小伙伴,用朴实的信念彼此鼓励、一路前行。俱乐部是一个种子,希望在学弟学妹手里发芽、成长!我们不会离开,和大家共同呵护。”

 

复旦MBA之于我,就是那个“最好”

麻卫民

2015秋7班

对2015秋7班的麻卫民而言,在复旦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三次orientation活动经历。第一次orientation,他以学员的身份全情投入,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第二次、第三次活动中,他以黑衣人的身份,教练新生,感受着复旦MBA独有的黑衣人传承文化,与场域相同的伙伴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不单单收获了友情,更在精神层面升华了自己。

麻卫民说,毕业之后,他依然会回校去“回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保持与学弟学妹们的交流与分享,“学无止境,复旦MBA将会让自己受益终身”。

 

在行动中学习的“白甜”姐

张颖星

2015秋9班

 

“白甜”姐张颖星来自于著名的橙9班。她担任生活方面的班委,第一个提出为同学举办每个月的生日会。橙9班也是全年级中第一个买班服、举办破冰活动的班级。此外,她还是复旦MBA“知微行远”论坛的成员,聆听复旦各院系教授学者的分享会,“感受百年复旦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精神层面的收获,让心灵更加澄净”。

她告诉学弟学妹们:“自己迷茫的时候,如果放下所有plan,可能会发现很多惊喜。因为有目的性时会关闭其它可能性,当你把所有门都打开,可能性就会更多。”

 

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邱彬

2015秋4班

2015级4班的邱彬,曾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交换,修读过一门由印度老师讲冥想与禅修的创新课,由此他更体会到复旦MBA课程中的多元化。

邱彬曾经从Orientation、新生晚会等活动中受益良多,所以他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筹备。对想参加活动的同学,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重视平时的积累,活动组织能力和学习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其次,珍惜机会。如果相关经验不丰富,正好通过这个机会去加强练习。”

 

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

刘雷

2015秋5班

2015级5班的刘雷,曾于2016年参加了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为期两周的交流,他说,通过与各个教授的互动,他学会了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

2017年,刘雷作为国际方阵的方阵长参加Orientation,和教练团队为新生精心策划了让人难忘的项目体验。刘雷为Orientation项目打call:“管院的Orientation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基础项目到高阶项目,都围绕提升管理能力而展开。这些项目在不同领域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参与项目的人能抱成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日常互相监督、互相激励,学习效率非常高,而且能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实现真正的提升。”

 

不要害怕付出,因为所有人都看得到

虞亚丹

2016国际2班

2016国际2班的虞亚丹曾获得去德国科隆交换的机会,交流中她认识了很多在职班的同学,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她说,“我们代表的是复旦形象,德国老师对我们复旦的同学非常认可。我们约定了20年后再次相聚在科隆。”

就读MBA后,她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转身,现在在电视剧公司做战略管理。加入文娱行业,也是来源于iLab老师的赋能。她很感激复旦赋予了她新的人生,让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告诉学弟学妹们:“多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多参加活动,多认识人,争取参加班委为大家奉献,不要害怕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因为所有人都看得到。”

 

无关功利,追随内心

忽青夫

2016国际1班

来自2016国际1班的忽青夫,去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海外交换学习。课业之外,他也获得了去很多国家游历的机会,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收获良多。复旦的课程给了忽青夫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iLab商业实验室的课程令他最为印象深刻,在iLab中他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得到非常大的收获与提升。

他说,“不管是在职班还是国际班的同学都要充分做好学习的准备。如果有机会能够去申请海外交换的项目,一定要珍惜机会去争取一下,拓宽视野看看外面的世界。”

 

来到复旦是我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

Sagar Chaudhary

2016国际2班

 

来自尼泊尔的Sagar是2016国际2班的学生,作为一个“老外”学生,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很快便与大家打成一片。由于出色的中文,Sagar获得了担任班委的机会,他是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沟通的桥梁,他将一些通知传达给大家,帮助外国学生学习中文,也给他们交通和饮食上一些小建议。

他建议大家要尽可能多出去参与各种活动。“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社交活动。作为一个在上海的外国人,如果中文并不是太好,很难找到工作。工作的机会一般来自于各种活动上与人的接触。”

 

超级黑衣人的“学生时代”

董方启

2015秋4班

2015秋4班的董方启,热衷于参加海外交换项目。她去芬兰参加iLab项目,去耶鲁进行短期的游学活动,去印度尼西亚参加GNAW项目等等。

在复旦MBA的三年里,她也有非常多难忘的学生组织经历:聚劲论坛联盟,房地产俱乐部,印象复旦微电影,新年晚会,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等等,而两年Orientation最让她印象深刻。优秀的董方启获得了超级黑衣人护照,她说,“在复旦,只有少数人可以在二年级作为黑衣人,我参加了16级Orientation的主要筹备组,很早就介入进来,后来每一年都参加,累积了好几年的黑衣人经历。”

 

不畏将来,不忘初心

施恋卿

2015秋5班

2015秋5班的施恋卿,第三学期获得了去美国Emory大学交换留学的机会,圆了自己的美国留学梦。班级里有20多个国际交换生,大家一起探讨世界各地的商业案例,“你会感受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国际的舞台上,一定程度上我们正代表着这个世界,感觉非常美妙”。

在校期间,施恋卿是聚劲论坛的核心成员之一,担任外联和主持工作。聚劲举办了多场高质量高级别的商业论坛,为管院同学及校友创造了与各界大咖面对面探讨的机会。“我们举办的这些活动,真正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组织的一份子,我深深体会到一种使命感与荣誉感”。

 

悦己、结缘、享爱

姚丹  张丽君

2015秋5班 / 8班

 分别来自2015秋5班和8班的姚丹与张丽君,在2016年7月成立了复旦心缘汇俱乐部,一个公益交友平台,帮助优秀的单身同学找到爱情。目前俱乐部会员有近两百人。

心缘汇日常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线下沙龙、交友舞会、线上分享会、U型案例分析等等,帮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

姚丹和张丽君对心缘汇给予了美好的期待:“希望它未来继续小而美。我们的初心就是温暖而美好,然后帮助大家成为温暖而美好的人。”

 

美好的时机遇到了美好的你们

俞洋

2015秋4班

2015秋4班的俞洋,在第四学期作为交换生,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习。整个选拔和交换的过程,他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这段交换的经历也让他终生难忘。

俞洋原本做R&D研发管理,本想转到Marketing,但在学习中他慢慢发现BD方向才是他最想去做的,他说,“最初设立的目标,并不一定是最精准的,在学习中感悟自我,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的他很享受新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他借用小强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来总结:“读了复旦MBA,你明白这个‘道’,而不是来学这个‘术’。‘道’长存心中,会驱使你将来不断地自我学习。”

学生故事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