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之燃情岁月:求学复旦,无问西东

2019年07月10日

在复旦MBA毕业生的心中,

 

青春的长度,

 

源于生命的广度。

 

因为复旦MBA,原本陌生的他们得以走近彼此,以思想的交流绽放光芒;因为复旦MBA,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掘了自己的潜力,再一次鼓起勇气,把梦做得更大一些。不计名利,无问西东,这就是求学的意义,这就是毕业的意义。

 

传承与反哺,

亦是自我的成长

全康 2016级在职7

如果说通过在复旦MBA的学习,我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打破现有格局,开拓了视野;那么加入复旦“黑衣人”团队,则令我真正懂得了“付出”的涵义,也收获了“付出”的快乐。

 

我们7班的班名是“传七”,意为传承。班上62位同学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都特别强,并且其中将近1/3都是黑衣人。而我个人除了参加“黑衣人”之外,还也参与了爱委会的夏令营、毕业酒会筹办等多项活动。作为班长的我始终坚信,只有用心付出才能获取大家的支持,建立团队的信任感。

 

“黑衣人”让我学会了该怎样客观地感知群体,承当起更大的责任。而复旦MBA也为大家搭建了非常好的互相沟通平台,令我们的班级犹如家庭一般温暖。就像一位同学的新年贺卡上所写的,“希望我们七班永远是一家人。”。以后,每一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都是七班同学团聚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永远的“赴旦之约”。

 

 

邵喜丹 2016级在职7

对我来说,复旦MBA2016级7班就像另一个家。同学之间不仅是亲密的朋友,更是家人。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再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关爱,这让我感到既温馨又踏实。

 

在班级里,同学们的很多回忆点都是相交的。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体验案例分享,一起进行小组讨论,一起深入探讨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吸收者”,也是“反哺者”。我们12门课程每一节都有一位分享者,在一起度过的17640分钟里,大家通过深度的连接与碰撞,对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今年也是我做黑衣人的第三年。虽然对新生的引导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我很享受这种生活被工作、学习、学校事务和家庭“填满”的感觉。忙碌会令我觉得充实,而反哺与回馈也会让我更加快乐。”

 

凝聚与分享,

为每个人找到同行者

徐晨 2016级在职5

2017年,在学校、学院老师以及复旦MBA项目组的大力支持促成下,我们几个来自主机厂、经销商、零配件等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汽车人”同学,创立了“车生活俱乐部”。大家希望通过俱乐部这样一个活动载体,将不同专业领域的“汽车人”连接起来,打开行业视野。

 

在俱乐部的运作和运营中,复旦MBA项目组不仅给予了鼓励和支持,还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和号召。无论是活动场地、物料、奖品,还是邀请嘉宾、颁发证书,包括对于俱乐部的推广、研讨会……可以说没有学校的帮助,“车生活俱乐部”是无法走到现在的。

 

在俱乐部运营过程中,我们通过项目经理形式的扁平化运行,锻炼了对多种角色和职能的适应能力,更收获了满满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现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周五都是俱乐部合伙人的“老友见面会”。因为复旦MBA这个平台,我和同学们成为了战友,成为了师兄师弟师妹,更成为了快乐的同行者。

 

何昊东 2016级在职4

对于我而言,读复旦MBA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而有机会参与“车生活俱乐部”的创立、运营和管理,更是我来到复旦的宝贵经历,也是我从传统的电视媒体人成功转型到汽车行业最重要的“筹码”。

 

复旦管院对于学生的期望是分为“横向”与“纵向”两方面的。当大家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实践,扩张了认知边界后,基于自身的职业规划、自我定位和发展,就会很自然地在兴趣或专业领域拓展纵深。而俱乐部创立的意义,正是为每个人找到“同行者”。

 

一路走来,我最开心的是很多来自不同主机厂或行业的同学,彼此因为俱乐部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虽然毕业了,但是属于“车生活俱乐部”的后MBA时代才刚刚开始,我也相信在我们身上会发生更多精彩的故事。

 

感恩与积累,

用努力书写多彩人生

苏征伟 2016级在职3

我最早是在汽车企业从事研发、工程方面的工作,偏技术性。由于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开放度比较低,并且新技术的应用也十分迅速。因此,我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成长“提速”,尤其是全面提升预判行业发展动向的能力。

 

在复旦就读期间,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还非常荣幸地代表复旦管院,赴巴黎参加了2018年MBAT锦标赛,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对于复旦给予的这次机会,我将感激终身。

 

通过在复旦MBA的学习,我不仅丰富了自己在新兴商业模式、项目投融资、经济效益分析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在项目学到的国际化的管理思维,是可以在很多领域融会贯通的。这也令我在职场上更加自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韩思梦 2017S3 Asia MBA

我们S3Asia项目属于小班制,课程和同学构成都相当国际化。由于S3 Asia项目需要分别在上海、首尔和新加坡三座大都市学习和生活,挑战性还是蛮大的,必须要对自己“狠”一点才行。

 

在学习过程中,三所学院老师们的专业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课堂不仅授课专业,同时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活力”。在我看来,MBA除了打开国际化视野,提升领导力和商业思维之外,更多的是拓宽了自身的格局,令我们在未来步入职场时,可以更加虚怀若谷,从容不迫。

 

在S3Asia项目,我不仅有来自印度和韩国的同学,还接触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老师。感谢复旦,让我在国际资源的积累上迈出了第一步。

 

学生故事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