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复旦MBA爱心委员会(简称“爱委会”)自创的短片《心的遇见》在第五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公益网络人气”和“优秀公益作品”两项大奖——这是连主创们都没想到的成绩。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固然值得欣喜,但更重要的是这份长达11年的善行坚持,可以因此被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Part One
历时5个月,从“害怕失败”到“引人落泪”
从筹备到最终完成,《心的遇见》整整历时5个月。跨越上海和云南两地拍摄,从志愿者的视角展示了从了解到参与“我很棒”夏令营的心路历程。
“我很棒”夏令营是爱委会自200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至今已成功坚持11年,资助了百余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山村孩子,并帮助他们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部影片的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夏令营活动中孩子和志愿者之间从畏惧陌生到敞开心扉的情感互动。那不是表演,而是时间和爱的沉淀。正因为此,影片才能在观众间引起共鸣,以领先第二名近两万票的绝对优势获得“最佳人气网络奖”。
这一切都与主创人员付出的巨大努力分不开。作为微电影项目的负责人,爱委会执委会现任主席卜慧宁(2017级中文MBA)非常清楚拍摄过程的艰辛。“资金、设备、人员、时间,每一项都得靠志愿者自己解决。拍摄过程中,通宵熬夜几乎是家常便饭。”第一次参加爱委会活动的导演潘陈慧(2016级中文MBA)连呼拍地“太难了”,不允许她摆拍,更不能影响孩子们在夏令营里的活动,“这种实录风格很难达到电影所需要的戏剧性效果。”
他们只能在后期制作上下功夫,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剪辑十几T字节的素材,有时候一剪就是一整天。编剧杨艾雯(2018级中文MBA)一度以为这部影片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剪辑了五六个版本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为此,潘陈慧很着急。她担心“没拍好、砸摊子”,更担心无法将夏令营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见公益、关注公益。她到处去请教专业剪辑师,想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点灵感和建议。终于,倒叙手法出现在了第十个剪辑版本里。杨艾雯说:“我自己看了会哭,身边的人也愿意静下心来看,这起码表明我们的影片合格了。”
Part Two
“对于公益,不要多想,去做就对了”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压力外,作为志愿者的主创人员有时也会对夏令营本身产生困惑:短短一周的活动究竟能给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什么呢?是否反而会破坏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志愿者吴斌(2014级中文MBA)就曾陷入这样的疑虑。
那是爱委会37名志愿者到达云南文山丘北县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开展活动的第三天。孩子们还没有对志愿者打开心扉,拍摄工作也进行得很不顺利。吴斌很焦虑,开始怀疑做这些事到底有没有意义。晚上11点,他和一名同学在楼顶就此聊了四十多分钟。同学对他说:“我们给孩子带来了陪伴和快乐,他们的生活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质的飞跃,但会变好一点点。我们仅是他们千千万万个人生变化中的一个影响因子,只需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静待花开。”
志愿者左百慧(2019级中文MBA)的亲身经历或许就是“静待花开”的佐证。“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的时候她根本不敢和我们对视,总是低着头。但到最后一天,她勇敢地站上了‘小小演说家’的演讲台,在150多人面前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评委们都听哭了。”这种看得见的改变,让左百慧深切地感受到了公益的意义所在,“不要多想,去做就对了”。
爱委会正是这样一个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慈善公益的学生组织。它成立于2004年,由复旦MBA项目的同学发起,设有理事会和执委会,旨在为同学们搭建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的公益平台。在理事会的带领下,爱委会协同复旦MBA各班级爱心大使、学生志愿者,每年都会举办“我很棒”夏令营、新年义卖、公益万里行、农民工子弟学校爱心助学、海外交流合作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近来,爱委会还特别筹备了“学生关爱”项目,以沙龙的形式帮助复旦MBA同学更好地舒缓压力和焦虑。
15年来,爱委会在复旦MBA同学的努力下越来越壮大,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连续两年受邀参加“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 (University Scholars Leadership Symposium),与来自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优秀大学生们共同研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主题。
Part Three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做更多好事
只要时间允许,制片人梁晶晶(2015级中文MBA)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夏令营活动。在她看来,和其它职业导向或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相比,爱委会让复旦MBA同学更关注社会和民生。它就像磁铁一样,将志同道合的伙伴聚集到一起,在给予和收获的过程中锻炼爱的能力,并将之反哺给生活工作和身边的人。
吴斌眼里的爱委会则是“有温度”和“讲原则”的。“有温度”说的是爱委会的MBA志愿者们,他们发心纯粹,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想为社会奉献一点自己的力量。用杨艾雯的话说,有些志愿者自身就是从小一路打拼才拥有了现在的人生和事业,他们对偏远山区的孩子天然就能产生共鸣,就仿佛是在帮助幼年的自己。
与此同时,爱委会也是一个制度规范的学生组织,所有善款全部交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专项基金保管,每动用一分钱都需要三名理事的同意和认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吴斌笑言。
当然,作为一个由复旦MBA学生组成的公益组织,爱委会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远比一般公益组织要重大,在输出资源帮助他人的同时更要挖掘贫穷的本质,用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去扶贫致富。对此,卜慧宁说:“复旦MBA学生大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普遍拥有自己的渠道和资源,所以我们的公益活动可以走得更远一些,争取形成自我滋养的闭环,让他们在我们离开以后同样能正向引导自己。”
目前,爱委会已经在筹备落实云南、贵州等地的扶贫项目,通过复旦MBA这个大平台与“聚劲杯”创业大赛的团队合作,将大米、山鸡等当地优势资源带到大城市,通过符合发展观的商业模式帮助当地致富,让孩子们在生活得更好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杨艾雯说:“MBA学生的价值,不但要体现在商业上,更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上,懂得关注世界、帮助他人。爱委会就像连接同行者的纽带,让我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良多。”
“爱,让我们走得更近!爱,让我们行得更远!”秉承复旦MBA“勇担社会责任、成就未来精英”的理念,爱委会将继续关注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让“心的遇见”定格成永不消逝的画面。
复旦MBA爱心委员会
复旦MBA爱心委员会(简称“爱委会”)是复旦MBA项目同学于2004年发起成立的专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学生组织。爱委会秉承复旦MBA“勇担社会责任、成就未来精英”的理念,旨在为同学们搭建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的公益平台。目前,爱委会已经协同复旦MBA各班级爱心大使及志愿者,开展了包括“我很棒”夏令营、各类捐助义卖等公益项目,并和各类外部公益组织达成合作,在为社会贡献爱心力量的同时也彰显出复旦MBA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