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复旦MBA的志愿“微光”,汇聚成抗疫“星河”

2022年03月22日

三月,上海迎来了一股疫情“倒春寒”,各区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复旦MBA各级学生“变身”志愿者,第一时间出征“战疫”一线。

疫情当下,每一次主动请缨、每一位岗位坚守、每一份坚持守护的背后,都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实际行动展现复旦MBA人的使命和情怀,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发自内心的爱与担当。愿复旦MBA的志愿“微光”,汇聚抗疫“星河”,助力上海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迎接春暖花开。

复旦MBA让我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情怀人

张忠梅

2020级中文8班

中电金信

商业智能华东区总经理

这段时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和我的团队主动请缨,非常荣幸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去到徐汇区 “战疫”一线,协助漕泾镇街道做核酸全员采样。

我们的任务,是配合完成小区的全员核酸,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琐碎而又繁杂,雨天湿滑的路面,排队焦躁的社区居民、走路困难的老人、没有手机的阿婆,恐惧检测的孩子.....我的任务是核酸检测入口处的“上海健康云”二维码登记,需要确保每一位都能有码可扫,都能保持适当的距离,一会扯着嗓子喊,一会拿着老人的手机操作,遇到老人没有手机的用自己的手机操作,看似简单,思想却高度集中,也感受不到疲惫和口渴,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成就感,就这样,维持秩序,登记提醒,心理疏导,照顾弱老幼小⋯⋯ 防护服里湿热难耐,脸上和手上留下深深的压痕,但大家的一句“谢谢”、一个微笑,就能让我们满血复活,幸福满满。

其实选择做“抗疫”志愿者,是我的心愿,之前疫情反复时,我也一直想报名,只是不知道途径,加上疫情很快控制,都错失了机会,原因其实很简单,真的想尽自己一份心力,让我们生活、工作的城市,春暖花开,驱散疫霾!

虽然一开始家人担忧遇到疫情风险和过于劳累等,但他们大概也看出我的去意,我确实想为当下的抗疫做点实事。最后家人也非常支持我参加志愿者,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注意防控,别给社区添乱等等。毕竟在这场与疫情的斗争中, 没有旁观者,也只有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做了志愿者以后,我才发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一线的医护人员是真的辛苦,防护服不透气,忙碌时都无法确保喝水吃饭,核酸检测更是来不得半点差池。他们需要精准地完成每一次采样和信息登记,高效而准确地完成每一次核酸取样的任务,其间辛苦,言语难以表达!在此,也再次向抗疫一线的“逆行人”致敬!

“世上本没有什么超级英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热,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安康”。复旦MBA老师们的话语如在耳畔,让我也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在于人文塑造,让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情怀人!

百年复旦,日月光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疫情施虐的当下,作为复旦人,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力量,如果用一个词来体现这种力量的特征,我想唯有“复旦精神”,最能体现这种人文的厚度。

复旦MBA教会了我太多,在生活方面,更是启发我太多深度的思考,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知和境界得以很大的提升,关于个人价值,家国情怀,让我更珍爱生活,珍爱家人,珍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

 

把管理学知识带到社区疫情管理流程中

徐 菁

2021级中文5班

自由职业

作为一个IT老兵,目前在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次上海疫情来势汹汹,近期我都在居家办公,但因为工作不是很多,没什么具体的事情要做,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要报名社区志愿者。

之所以要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一是因为复旦MBA的班级鼓励我们做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疫情反复波及面广,网上消息和批评言论也很多,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想近距离参与和观察体验社区疫情管理流程。

我觉得社区志愿者其实不只是简单的“援助”工作,其中应该涉及DMD(Data Management Division)、运营、组织行为学等很多知识。我可以通过实践开始去加深有关疫情的思考,比如,切实地了解目前社区的管理流程是什么?效率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其实志愿工作没那么累,在工作的同时,我发现社区末端的工作优化空间很大。如果末端效率有所提升,网格化综合效率也会得到大提升,比如在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模型方面,社区还有很多策划的空间。

我在复旦MBA读书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在这里,首先教会我的是“空杯心态”,所谓“空杯心态”意思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比如,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在我看来,这对于我转型很重要,会帮助我打开另一扇门,找到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

 

想让共同守“沪”的城市,早日恢复生机

唐子雯

复旦MBA 2020级中文2班

西部期货有限公司

产业业务总部副总经理

收到小区被封锁的通知,我第一时间就到居委会做了志愿者。志愿者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包括物资准备、组织居民集合排队、对于老弱病残和上网课学生的特殊安排、配合医生其他要求等。

但其中最艰巨的任务,居然帮助居民使用是健康云,因为小区里老人居多,有的人没有手机,有的人的手机是传统非智能机,有的人手机里没有微信、支付宝……这些对于年轻人驾轻就熟的事情,在老人这里却变得格外困难,因此我只能帮助他们,用手机一步一步注册登记。也许现在每个年轻志愿者的手机里,都可以查询到上百位老人的核酸信息。

之所以选择做社区志愿者这件事情,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原因,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当事情发生在身边时,就力所能及的去做了。

其实,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做志愿者了,大学的时候,我就在学校参加了志愿者组织。来上海之后,我也继续坚持着参加公益组织,疫情之前,我还会在上海的民办小学支教,看望养老院的老人等。疫情之后,我们还联合大学生给山区学生网络支教。我觉得做志愿者这件事情是一件小事,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未来也会继续做下去的。

我的爸爸也是党员,小时候村里着大火,也收到了很多来自社会的关爱。灾难面前,家里人也会捐钱捐物,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当作很特别的事情来看待。这次我跟妈妈说我去小区做志愿者了,妈妈甚至回了一句:“我在我也去”。

这次在社区做了志愿者以后,我变得更能体会工作人员的辛苦了,我们只是站了两天,就开始腰酸背痛,疫情以来,工作人员们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国家,这真的让人敬佩。

对于居民来说,核酸只是一件只是排队花点时间的小事情,但背后的物资物料、人员组织、统筹协调其实都是大事情。我还是想在这里呼吁大家积极配合,提前准备好二维码,每个人省一点时间,对于争分夺秒的城市来说都是可贵的;手机竖起对着医生,他们扫描就可以方便一点;主动报一下姓名,他们就可以少说一句话,省一点力气等。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共同守“沪”的城市早日恢复生机。

 

致敬医务工作者,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金逸容

复旦MBA 2021级中文4班

尚林金属工程

中东和北非市场负责人

惊蛰刚过,疫情卷土重来,开始是零零散散的新闻,频繁看到身边医生朋友的身影,他们出现在前线。很快疫情就从全国各个省市波及到了上海,到了身边。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当风吹在自己的身上,才感到它很凉。

恰巧高境镇党委组织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和同伴们一起参与到了抗疫一线。当时,面对眼前的未知,内心即激动又恐惧。

直到自己亲身参与到志愿者队伍当中,在寒风中,听到孩子的哭声;在大雨里,见到老人脸上的紧张和担忧。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一刻,我好像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久违了,温暖。

一直以来,身边有特别要好的医生朋友,在我心中他们的形象是博学、冷静、严谨认真,同时我也非常钦佩他们的奉献精神。这次亲身体会抗疫志愿者的工作后,我才明白,医务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远不止我所理解的这些。在人群中,在前线,他们并没有什么所谓“医生的身份”,并不是不苟言笑。相反,在整日密不通风的隔离服下,他们总是竭尽全力的付出,总是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给予大家尽可能多的帮助和保护。而他们的不苟言笑是因为,想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疫情焦灼的前线,医生们需要处理的事情是全方位的,大到封控一个几**的小区,小到分发隔离衣,这些抗疫战士常常马不停蹄一天接手好几个岗位,很多医务人员,又是司机又是劳力。这些人用自己的努力,把疫情分割围堵,各个击破,最大程度守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来到复旦MBA的原因也很简单,疫情那一年,看到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高仓健深沉的说:“30岁已经到了懂事的年岁,我才不能这么混下去了,再这么混一辈子就完了。”复旦MBA作为国内顶尖的商学院,不仅仅精于商业的相关领域,人文情怀也非常到位,正如陆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说过:“当看不清起前面方向的时候,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在复旦学习的这半年多以来,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用心”。我们亲爱的班委,在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在每一个生日月,都为小伙伴们精心准备了惊喜和节目,每一次都很温暖和感动。我还记得,在运营管理课的一个测试中,我们班的测试结果显示“个体方差很大”,意思是每个小伙伴都极具自我特色,每个人并不一定在各个方面都很擅长(全能学霸除外)。尽管如此,当大家在一个团队共同协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分享不同领域最独到见解时,我想,我们组成的,是阳光下一道分外绚烂的彩虹。

 

“百年复旦,日月光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疫情肆虐时穿上防护服、走出家门帮助社区的邻居、一遍遍地教老人使用手机、引导居民排队核酸检测……复旦MBA人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再次印证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力量,如果用一个词来体现这种力量的特征,也许“复旦精神”方能体现这种人文的厚度。在生活中多一点家国情怀,也许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学生故事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