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
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进步的灵魂。
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针对有志于投身科创事业的复旦MBA学生,复旦管院特别开设“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将科创管理教育与MBA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在MBA核心课基础上,学院为学生定制了原创、系统和注重实战的科创课程,并通过科创企业参访、科创先锋论坛、科创读书会等一系列整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把握科创趋势、确立管理战略、应对实战难题,支持学生实现管理和科创双赋能。
今天是复旦MBA科创领袖营同学们的第二次整合实践日,同学们再一次早晨9点到学院,晚上9点离开。上午全程聆听“202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周”启幕精彩论坛,下午分赛道参访科创企业,夜间读书分享,吸收行业新知,聆听前沿思考。
借此机会,小编将收藏许久的复旦MBA科创青干营首次“科创读书会”精彩笔记大公开,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与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三大热门赛道赛道中,分别阅读《基因传》《创新的起源》和《人机平台——商业未来行动路线图》后,并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读书心得。
他们有哪些新思考?引发了怎样的共鸣?
收获了哪些管理思维的迭新与突破?
来,一起学习吧!
赛道一
“生物医药与大健康”
阅读书目:《基因传》
《基因传》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同时,它也详细记录了基因理论被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
笔记大公开:

● 本书揭示了基因具有连锁遗传、基因距离的特性,描绘了线性遗传图谱。未来人类在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之后,能否以人体为实验对象?以及如何回答“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 开放和合作的环境对于科学研究发展非常有利。沃森只有在威尔斯金和富兰克林的高分辨晶体衍射结果的启发下,才最终搭建了正确的DNA模型。在当今的环境下,要做到高效的新药创新需要全球同步,而全球同步离不开开放合作的环境。
● 孟德尔做了几十年的实验才发现了遗传机制,对于理想的执着可以让他无数次去挑战和不屈膝于权威,现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也要耐得住寂寞,为了理想以终为始。
● 在《基因传》中孟德尔的成果用44页的论文,非常简要地把十年多的研究成果概括了出来。大道至简,从科学回到商业模式上,大家可以发现,能够赚钱、真正跑得通的商业模式都非常简洁,能够让人一眼看清楚底层逻辑是什么,而且闭环也非常坚固。
●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与阿波罗计划齐名的人类重大科学活动,其功能以生存为导向,是我们自身的写照。测完之后,会对我们的各种基因性状有一些解释和相互关联。未来我们很多个人的信息,或许都可以从人类基因组当中找到答案。
金立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系系主任、教授
● 基因科学的发展分为几个大的阶段:达尔文第一次让生物学和神学脱离了关系,随后孟德尔创立了遗传学。1953年,双螺旋结构被提出,我们可以用图像展示DNA,后续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2013年,詹妮弗发现了基因编辑技术,我们从知道基因长什么样子发展到可以编辑改变基因。
● 关于基因是救命的稻草还是灭亡的加速器,我个人认为,如果基因能够让人长生不老,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不符合自然规律。
● 我个人认为基础理论科学创新是非常偶然的,可能几十年上百年才发现一个,但是技术应用创新是可以优化和线性的,这依赖于投入。真正的创新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开放。
● 读书有五个价值:
(1)信息价值。从书中获取信息。
(2)纠偏价值。纠正之前所了解的错误的信息。
(3)启发价值。触类旁通,通过书中联想到其他学科领域。
(4)思考价值。读书时陷入迷茫、思考、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5)信仰价值。看完书之后内心有了一个信仰、一个确定的答案。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纠正价值和思考价值,也可以建立信仰。例如读了《基因传》之后,更坚定了我对基因技术的警惕,这是价值观的思考。
赛道二
“新材料、新能源、
高端制造与装备”

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例如瓦特、达尔文、牛顿、乔布斯等人的创新历程中,创新总是被认为与个体的成就相关。但《创新的起源》认为,即便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
笔记大公开:

● “一项创新必须经得住两大考验,一是对人有用,二是完成某些任务时必须节省时间、精力或者金钱成本。”产品创新要不得有本身的价值,要不得帮助客户节约时间精力或者成本。
● 创新必然是好的,但创新是一个经济活动,必然要符合经济规律,即收益大于成本。如果一个创新耗费的成本过大,那这一创新可能就并不属于一个成功的创新。
● 创新是自由之子,繁荣之母。我们认为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首先创新要让人性有一个正向的释义是科技要向善,这个欲望满足的重构自由是土壤,所以能创造涌现的最大化机会。
● 创新不是突变,是现有技术的结构、重组、演化和迭代。这里有一个例子,约翰·博伊德思维实验,有一辆摩托艇,一辆军用坦克,一辆自行车。我们马斯洛的第一性原理,摩托艇拆借为发动机、船体、一副滑雪板。坦克是金属履带、钢板装甲、一挺枪。自行车是车把、车轮、齿轮和车座。把其中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坦克的履带,还有摩托艇的发动机、化学板组合在一起,就能做出一辆雪地摩托。
● 创新存在于一切工作当中,任何一件工作持续改进目的就是让其成本更低,可以为别人创造更多的便利,提供更多的价值,这本身就属于创新的范畴。
● 创新的机制应该融入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流程,创新不只是研发的事,不只是某些部分人的事。
● 创新来自于融合,如何打破封闭的环境去创造一些部门之间的融合,甚至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
● 创新要打破层级制,随着公司慢慢变大,由于人数和层级的增多,一些部门和领导实际上跟基层员工会慢慢脱离,这种脱离是扼杀创新的机制。
● “创新是发生在大脑与大脑之间而非大脑内部的集体现象”。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创新是一个团体运动,而且需要全球的分工,在有限资源下选择一个高度细分的方向做到极致。另外,由于当前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问题我们在从事细分领域的时候,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信息交换、互动与协调。
教授划重点
孙金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 创新有三个基本要求,要经过三道关卡的检验,其汇聚的地方就是创新的闪光点。
第一是创新性,跟别人相比是有差异的不是简单的抄袭;
第二是可行性,想法可以做得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象当中;
第三是盈利性,即是有人愿意为他买单,面向市场可以是创新的种类之一,但是永远只盯着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永远无法做出跨时代的发明。
● 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定要打破常规,有多元包容的文化。任何形式都有可能会纳入到创新当中,创意产生过程当中一定不要试图通过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是创意产生过程当中的黄金铁律。
赛道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本书对机器智能科技如何影响社会、商业和人类进行了思考与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机器智能不断地拓展功能并进行着自我进化。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无人机,从3D打印机到神经网络,形形色色的数字化机器正在超越先前的局限,扮演新的角色……由数字技术引发的机器革命时代已经到来,经济模式与社会发展正以空前的速度被改写。
笔记大公开
● 学会用计算机思维看待世界。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指引我们要有未来眼光,在做商业决策时要考虑未来十年的变革,要确保自己的业务能够长期存活在市场中。
● 计算机中的“穷举”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做冗余或者纷繁复杂的事情、进行重复地努力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有时“穷举”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思路。
● 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归纳和演绎在两者间不断发生,完成从knowledge到skill的转变。创新也是如此,需要团队从工程找方法,在工程中遇到难题则需要从基础知识中找到方向。
●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重复劳动、学习逻辑推理,但做不到判断和决策,也无法在工作中倾入人类的感情。我们应回归初心,发展行使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力,做出明智的决定,让电脑、机器做好计算和记录,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
● 平台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减少双方交易的不对称,从而促进需求的增长。成功的平台离不开产品,产品永远是平台的基础。“早早入场”也是平台要获取生命力的关键,这有助于形成网络效应和提升竞争力。
● 大众思维在企业内可以形成跨部门的合作,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对公司的运作和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