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智能制造丨杨迪:自我超越,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2023年07月18日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MBA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诸多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职场精英。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独当一面专业干练,他们逐渐成长为职场的中坚力量,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用希望和奋斗、理想和担当书写追梦征程。在《聚光+》系列专访中,让我们听听复旦MBAer们的职业故事,看看MBA为他们带来的能量和成长。

来自智能制造领域的杨迪,17岁前往德国学习德语,大学在西班牙修读西班牙语的同时学习当地的加泰罗尼亚语,是一个擅长语言的“纯文科生”。毕业后的她跃入职场,在西班牙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并从事商务及技术类的中西翻译工作。目前她已从一名不折不扣的高级翻译,转变为美卓伦仪表(常州)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同时作为外方代表并担任公司总经理一职,完成了职业发展的进阶与蜕变。

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她走出擅长领域的舒适圈,短时间内快速在陌生领域学习成长,在实现自我转型的同时收获了巨大的满足感。抱着一颗“折腾一下、做点事情”的心态,她选择了复旦MBA的平台,遇见志同道合的人,找寻前所未有的启发和助力。

 

一、转型蜕变,发掘自我更多面

从翻译到企业当家人,杨迪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蜕变之路。自认为强项在于语言的她,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步入工业领域。

毕业之初,在商务类会议翻译工作中,语言优势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使杨迪呈现出优异的表现,对语言敏感的她逐渐开始尝试接手化工类项目翻译。在这期间,杨迪逐渐意识到除了精通语言,对技术流程的了解和逻辑性的语言表述也是一名优秀翻译必备的能力。所以在项目中,她全面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并学习到许多工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也逐渐顾及到每一步细节。项目结束后,化工厂技术培训方甚至向既能翻译、又能在现场给客户端进行简单培训的她伸出了橄榄枝。

作为一家西班牙全外资企业,杨迪目前所在的美卓伦仪表公司主营工业仪表超声流量计,结合先进的算法实现产品从0到1的转化,而始终坚持将常见的仪表做得更智能,也使得美卓伦区别于行业内其他传统公司。目前,她担任美卓伦仪表(常州)有限公司合伙人和总经理,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瓶颈期和发展期,公司在行业内有了较高知名度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已经处于强势发展阶段。2023年,美卓伦仪表被中国石油化工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评为超声流量计工程技术中心,杨迪出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美卓伦的研发和制造也已成为超声流量计的产品领域内的行业标准。

  “工作带给我的那种获得感和成就感,是闲暇时光的享受无法给予我的。”这是杨迪在工作中最真实的体会。越是复杂而又挑战性的工作,越能在圆满落地时给予她满满的成就感。从翻译工作踏入工业技术领域,她不断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最后能够得心应手,进入美卓伦后的她与伙伴们共同进步创新,见证着自己打造的优秀团队不断成长壮大。“一开始进入全新领域到现在整个公司的规范化,所有的工作成果都是我进入这一行业之前无法想象的。”如今,杨迪已然完成了从“语言工作者”到“实干企业家”的转变,也面对着更多未知领域中全新的知识与挑战。

 

二、缘起复旦MBA,学习永远无止境

很多人第一眼见到杨迪,都觉得她从事时尚或美妆工作。但工作中的她在车间里戴着安全帽,穿着笨重的工作服、劳保鞋,与她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投入工厂与实体,打破了大家对女性固有的刻板印象。也正是这种反差,诠释着她一路走来应对专业挑战和全新领域勇往直前的态度。

而选择复旦MBA,也许是一种必然。在她看来,要永远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学习和包容未知事物,所以她坚持探索新的领域,也开始考虑学习深造这条道路。2021年之前,杨迪一直在西班牙生活,长期的国外生活让她对国内发展情况的了解逐渐模糊甚至脱节。用她的话来说,“死亡也许是我们生理的终点,但在人生的过程中,不学习就不能进步,这也许才是人生精神上的终点。”对彼时的她来讲,回国读书也许是能让她最快成长并开始了解国内现状的最好方法,她与复旦的故事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开启了。

进入复旦MBA之后,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首先让杨迪收获了莫大的进步和满足。项目中的营销管理、宏观经济、组织发展和公司战略等课程,都是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了极其针对性的内容。除了日常的课程,复旦MBA还给她提供了包括科创青干营、海外课程、商业挑战赛在内的诸多高价值、形式新颖的课程和项目,学院也会通过讲座的组织和招聘信息的发布为大家提供职业发展的咨询与助力,不仅提升了大家的专业知识水平,也让大家在管理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这里,杨迪还遇见了许多“优秀得让她感到吃惊”的人,他们都以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互相学习、自我提升。很多次,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日历本,心里说着“不可能”,但最终每一件事都能够圆满完成。这来源于她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更来自于复旦MBA给予她的动力和底气。“我认为复旦MBA教会我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了解并认识一些事情,而不是单纯给予我行业资源,这种全新的认知颠覆了我之前的很多想法。”复旦MBA在整体认知能力和领导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发展上,都为杨迪提供了很明显的帮助。在日常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她从大家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习惯和专业的态度,自己也逐渐摸索出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力的法则,更对人生和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三、不停奔跑,汗水浇灌热爱之花

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的创新与衍生也已潜移默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怀着远大理想和对工作的热爱,杨迪深耕于智能制造业,同时也期待未来能为科创领域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走在规模浩大的大型工厂车间里,杨迪慢慢地体会到,制造业是最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生产力的行业,而科创更是改变民生甚至国家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于是身处科创企业的她通过研发与制造,以自己的力量助力着社会发展,也迎接着科技新时代的到来,这也与她永远保持进取积极的心态完美契合。

杨迪清楚地知道,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科学技术的钻研与落地更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之以恒的自驱力。很多人把科技的发展称之为挑战,但杨迪更愿意把它称为一种机会。科技的发展给予她正向的压力,也督促她永远不停止学习,不断培养自己无可替代的能力。“科创不是一个人的事业,科创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带领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科创企业真正需要的管理者。”创业之路艰辛,但幸运的是复旦MBA不仅给她提供了专业性的课程,还提供了一系列专注科创管理提升的机会,让她感受到路上自己并不孤单。她带着这份力量坚持从科学技术和人才团队的管理思维两方面解读科创,秉持持之以恒的企业家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创新态度,不懈追求复旦MBA教会她的“无科创,无未来”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创业还是管理工作,杨迪都秉持着“少想多做”的态度,以行动代替言语,以实干呈现思想,不断追求最完美的结果。“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当你的事情做好,你想要的一切就都会来了。”在她看来,个人事业不仅仅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环,所以在工作中她像一个旋转的小陀螺一样从未松懈。她也始终相信,如果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永远不要被定义。她把工作看作自我提升的过程,7×24×365全年无休、对客户时刻保持在线、日常生活坚持自律……也许奔忙在热爱领域的每一个身影,一同构成了最真实完整的她。

 

四、精益求精,坚守铸就未来

自从入读复旦MBA,许许多多开心幸福的时刻都涌进了杨迪的工作与生活。入学初的拘谨时刻,第一次见到同学们的激动心情,第一次在草坪上合照,第一次参加讲座……深刻难忘的片段比比皆是,一个个场景也恍如昨日。重返校园,踏踏实实学习的开心快乐时光太多太多,复旦MBA这个平台带给她的惊喜更是远远超出了之前的预期,更让她有勇气继续踏上梦想之路。

进入复旦前的杨迪一直认为,只有身处于科创领域,才可以去做科创的事业。但在复旦MBA,老师们的引导却让她找到了科创事业发展的新答案。“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说,其实科创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在你最擅长最有优势的地方,你可以利用你所有的优势去做一些科创的事情,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在极大的触动下她愈加明白,科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决心,无论是否在科创领域,科创这件事情是一件一定要做并且不管是谁都可以去做的事。

回归科创,杨迪深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想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好的科创成果投入市场非常难。而杨迪总喜欢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探宝者”,不仅努力帮助团队的每一个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也与大家一同探索行业中的新想法、新思考,追寻科创路上的诸多惊喜。面向未来,她已怀揣深耕科创领域的准备与决心,期待着时间的打磨、机遇的到来和多方面的积累。“就像竹子理论一样,也许投入三五年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它的根已经深入地下。”她始终相信,有问题就一定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只要坚持思考如何去解决,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希望我们能做好事,同时做好事。”这是杨迪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是科创精神里精益求精的本质,而做正确的事情,是营造正向科创环境、助力国家与社会发展应当秉持的积极态度。作为一个科创人、一名创业者,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也将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在困难与机遇之间从容地把握和定义自己的未来。

学生故事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