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复旦MBA系列报道(三):正在被改变的未来

2023年07月05日

编者按

在全球共同面临气候变化、经济动荡、公共卫生危机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追求长期主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增长确定性的新商业文明浪潮正在形成,众多企业积极投身ESG建设与实践。

复旦管院敏锐觉察到这一趋势,率先把“年轻的”ESG融入MBA教学体系中,教学相长的同时,不断完善更新,贡献本土ESG洞察。这是“ESG@复旦MBA”系列特稿第三篇。

在上篇报道中,我们一同直击ESG必修课课堂,呈现课堂真实样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更为多元的复旦MBA教学场景,在这里发现ESG与商科教育跨学科的交融互通

关于ESG有一点共识,即:企业和社会面临的可持续性挑战,没有任何机构能独立解决,需要各方合作的力量。在商学教育中推行ESG也遵循同样的理念。

面向未来的商业领导者,当我们试图引入ESG视角,并期望其成为构建未来领导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时,这一变革仅靠一门必修课是无法完成的。回到ESG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立场,在必修课之外,我们也走入了更多专业课的课堂,观察ESG理念在这里的生发。

我们发现,各种“边界”正在消融,更多创新正在课堂中真切实在地发生。在不少商科课程中,ESG已经作为全新角度被介绍、被关注、被讨论,甚至可能参与重塑这些学科的面貌,影响学科及其实践应用的未来。

 

一、公司金融×ESG:界限,还是界限

 “公司金融”是复旦MBA必修课之一,课程开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过去的几十年中,商学院通常会回答: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近年来,这一固定范式在ESG提出的“利益相关者”诉求下发生了改变。

该课程授课教师、金融与财务学系王小卒教授认为,在ESG语境下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公司在最大化股东财富的同时,考虑社会接受度、环境影响以及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平衡。

“在课堂上,我强调过,最大化股东利益也是有界限的。所有的公司行为都有其界限,并因社会接受度和时代特点而异。作为管理者,需要知道决策的边界在哪里,这就要从ESG的视角出发,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界限”的观点也被王小卒老师引入了企业并购案例的讨论中。他在课堂上让同学讨论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案例,涉及各方利益冲突。常见的情况是,明明对社会有利的事,大股东或管理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去做。“有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有些钱是不能赚的,”王小卒老师简明扼要地指出,“对此,有社会责任的管理者需要以ESG为标准定义界限,只以法律为界是远远不够的。”

2021级复旦MBA学生李海燕对这门课程记忆犹新,尤其是老师提出的ESG与界限的平衡问题。课后,她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备考ESG投资证书,毕业论文也选择了相关主题。

结合此前在钻石行业的工作经历,她把论文重点放在了人工培育钻石企业的ESG评级分析上:

 “天然钻石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在开采环节的植被破坏与水源污染,加工环节的现代奴役现象等,我观察到培育钻石正受到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培育钻石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找了一家相关企业作为研究案例,从ESG评级入手,全面分析公司的ESG表现。”

       关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李海燕也希望能从事与ESG相关的行业,“我觉得做ESG短期来看可能没有显著的收益,但是长期看,它是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

 

二、营销管理×ESG:全面融入

在另一门复旦MBA的必修课“营销管理”中,ESG战略理念和决策视角已全面融入到营销管理决策的全过程。

 市场营销可以说是企业商业决策中,最接近消费者或者客户端的一个决策职能,是最为贯彻消费者驱动型决策思维的。当ESG战略成为社会趋势时,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行为及其流程,进而被企业的营销人员所洞察,帮助企业作出相应的营销决策。

营销管理授课教师、市场营销学系裘理瑾表示: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市场环境,发现ESG视角下的商业机会,或者通过消费者对具有ESG战略意图的品牌和产品的价值感知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点;比如,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国家ESG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调整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与流程以实现控碳或零碳,以及针对消费者关注ESG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品牌沟通策略向,等等。”

裘理瑾老师强调,ESG视角已深入到营销管理课程的各个逻辑层面和模块内容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1级复旦MBA学生郑浩楠回忆说,课上裘理瑾老师经常强调,品牌方需要在与消费者的交互中创造“WOW”体验,而在产品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这点也越来越难以做到。

“最近在网购时,我发现有商家在产品中附上了‘碳卡片’,展示该产品的全周期碳足迹。拿到卡片那一刻,我小小地‘WOW’了一把,对品牌的好感大增,也切身体会到ESG概念在营销交互上的作用。”

 

三、ESG的挑战:研究完善度与话题关联度

在裘理瑾老师看来,相当多的ESG话题是由学生主动引入课堂的。MBA同学在课程互动中主动提出ESG相关的问题,积极分享、热烈讨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ESG战略在商业实践层面的渗透度,商学院需要在课程中给予回应与引导。但同时,这对MBA教学实践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ESG有所涉范围广、维度多、决策视角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某一话题的讨论会引发很多同学参与,在讨论中会涉及多层次、多视角的庞杂观点。“授课教师需要更多投入和准备才能把控好课堂讨论的方向和节奏,”裘理瑾老师说,“也需要更多最新的ESG实践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

其次,ESG相对而言是个新事物,尚在进行中、探索中,围绕其展开的定义、理论和研究都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上市公司的ESG实践水平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还有争议,并没有一个确凿的结论,”王小卒老师表示,“这涉及ESG实践的价值衡量、数据收集与指标体系设定,同时也与社会认知水平相关联,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使之明确下来。”可以说,ESG最佳实践路径还处于探索中,这也使得授课的难度大幅增加。

此外,MBA同学对于ESG的接受度也呈现“两极化”趋势。有些同学所在行业或工作职能与ESG联系紧密,会在课堂讨论中主动引入ESG视角;而对有些同学而言,ESG倡导的环境保护及社会影响等理念多少有些“曲高和寡”,相对于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这些问题并不急迫,因此他们有些动力不足。如何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企业的生存竞争之外,引发他们关注更高维度的ESG战略,也是商学院的一项重要挑战。

 

四、正在被ESG改变的未来

2019年8月19日,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华盛顿召开的“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上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宣言》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表示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在这份宣言中,包括贝索斯、库克等在内的CEO们集体发声:一个美好的社会比股东利益更重要。

王小卒老师点评道:

 “这是ESG发展的重要里程碑,ESG已经开始对公司决策、供应链管理、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等产生重大影响。最佳的商业实践需要最好的商业研究来总结,随着各方对ESG认识的加深,从中将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新,经过研究的总结与提炼,将大幅丰富商学院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中国,随着国家“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ESG,思考企业如何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转型,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具备ESG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

郑浩楠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

 “作为全日制MBA学生,我在求职转型过程中会更关注ESG,思考自己所在的行业在ESG热潮下将出现哪些增量机会。ESG将会对社会各层面产生长远的影响,将它作为求职方向于我而言是正确且长期的选择。”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