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至8月2日,复旦MBA一行40余人从亚洲的东面跨越至西端,到达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以色列战略思维与创新课程学习之旅。以色列战略思维与创新课程是复旦MBA项目今年新开设的海外短期课程,旨在激发MBA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海外交流机会。在这一周中,同学们除了参加特拉维夫大学精心安排的系列课程,还走访了多家以色列创业组织和企业。
13堂课程内容涵盖了从以色列哲学、历史、宗教和文化,到以色列的高科技、健康医疗等产业投资,以及以色列的创业创新现状和理论、创新平台、成果和展望等多方面。11 位主讲,大部分来自企业界和客座教授队伍。企业参访的当地各类创业和研发企业-Google公司的研发部门、世界领先的滴灌技术公Netafim、为残障人士就业成立的呼叫中心,科技初创小企业和以色列的集体社区基布兹等, 无论是高科技的创业企业, 还是社会创业企业,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色列国土狭小,约2.5万平方公里,800多万的人口,资源匮乏。1948年建国,立国之初至八十年代,大小战争不断,经济发展曲折向上。九十年代至今,以色列赶上了冷战结束、新经济兴起的契机,二十多年间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样一个土地狭小、资源缺乏、饱受迫害、四面树敌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成为当今世界认可的创新国度呢?这是本次复旦MBA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之旅非常想探寻的问题。
重视教育,敢于质疑
犹太人的成就举世闻名。从人口平均值而言(这也是几天的课程中各大教授们最爱展示的统计数字),犹太民族贡献了很多项世界第一。究其原因,以色列人重视教育并强调对权威的质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可以说是以色列创新创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源泉。这次参访,接待我们的Admon女士在一次闲聊中说,我是一名犹太母亲,对于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Education、Education、Education。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犹太人虽然没有这样的口号,但是一个犹太孩子的成长,有多方面教育在助力。在家庭中有宗教、文化教育方面的熏陶,使之逐渐养成Chutzpah等特质。学校教育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研体系,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茁壮成长。同时以色列还有独特的军队历练的教育,每个以色列人,无论男女18岁都必须服兵役,男性三年,女性两年。部队是磨练人的大熔炉,帮助培养士兵坚定的信念、无惧的勇气、超常的冷静、果敢的决断等优秀领导者的品质。同时,长达两三年的时间中,战友、上下级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为后续步入社会积累了广泛的人脉。精英少年直接被选入以色列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高强度、高应变部门。军事与商战本来就是诸多的相同之处,在这些部门“毕业”的青年精英,日后正是以色列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除此之外以色列人才还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欧美发达国家中本来就有犹太公民,非犹太族的科技人才也愿意到以色列进行科研教育活动。上述广义教育的互生互动、熏陶、淬炼形成了今日以色列的人力资源。
在以色列学习的过程中,Chutzpah——这个希伯来词语让大家深有体会,它的意思是含有厚颜无耻、蛮横、胆大、傲慢等词义,其他语言没有直接的词语对应。在犹太人眼中它不是贬义词,相反还是褒义词。犹太人有一种“就事论事”的认真劲,某个事情应该怎样就是怎样,而不会太在意在这件事上你是不是老板、是不是上级、是不是权威。级别、地位低的人可以公开的指出级别、地位高的人做得不妥的地方,后者听其有理自会接受、改正、改进。这是一种极其有力量的心理模式。我们在5天的课堂里,无一例外每一位老师上课前都会鼓励我们勇于提问,勇于挑战,课后也无一例外会留时间给我们去提问和挑战。这已经是一种教育习惯,鼓励学生通过质疑、挑战、讨论等方式来深度学习。一方面鼓励了发现与质疑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个人自信,这不正是科研创新所必须的特质吗?
再来看看基布兹(Kibbutz,希伯来语“团体”之意),很多人把它当作以色列的旅游景点,但回溯历史,基布兹可称得上现代以色列迎难而上、创新创业的摇篮或孵化器。基布兹——以色列的人民公社,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背景下的产物,但是却在以色列这片土地上神奇的实现了,而且延续至今(当然今日的模式已不是纯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中的人民公社)。最早的基布兹建立于1909年,远早于现代以色列的建国时间。基布兹实际上就是亲苏俄思想的犹太人建立的定居点。以色列没有广袤的平原,境内遍布贫瘠的山地,很多基布兹的立足点就是在这样的苦地。
1946年,一个叫哈泽林的基布兹在沙漠边缘艰难的建立起来。每天天刚亮,基布兹的成员就在一片荒地包围的小山顶辛苦劳作。定居点没有水,社员花了一年时间从60公里外铺了一条水道。期间的艰难困苦是文字难以详述的。1948年以色列立国战争严重破坏了该地区,土地已很难再进行种植。1959年社员集体讨论是否离开哈泽林,结论是,坚持下去解决问题。两年后,社员成功的将被破坏的土壤层变为可种植的土地。故事还没有结束,1965年,一名水利工程师带来了一项叫做滴灌的发明,这项发明经过社员、工程师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哈泽林生根发芽并商业化,形成了当今世界滴灌技术的领军企业Netafim。我们在Netafim参访时,哈泽林地区已是饶有绿意,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60多年前那群开创者的艰辛画面。
今天的以色列已经在高效农业、海上淡化、清洁能源等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成功的背后不是偶然,资源匮乏在世界其他地区成了发展的桎梏,而在这里成了发展的契机。祸兮福所依,劣势不会永远是劣势。质疑、发现、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冲破旧的限制后就会到达一个新的天地。
核心因素的思考
美国的Timmons教授提出创业需拥有的三个驱动因素:资源、商机、团队。中国最小的内陆省份宁夏土地面积狭小(是以色列两倍多),资源不多(但矿产、水资源远比以色列丰富),人口很少、市场极小。用创业的三个驱动因素分析很容易得出宁夏很难有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实际情况也大致如此。但以此来衡量以色列的创新创业却难以着力。不要说宁夏,世界上有太多三个因素比以色列强的国家或地区,却没有以色列这样的创新创业成果。
在参观世界领先的Netafim滴灌技术的时候,我们想起了另一项农业科技无土栽培。这项技术从本质上揭示了植物生长真正所需的几种要素:阳光、空气(二氧化碳)、水、矿物质(营养素)。曾被视为必不可缺的土壤,其作用只是固定植物的生长方向以及储存供给矿物质。以类似的思路看以色列的创新创业,资源稀少不是制约条件,当资源的拥有与获得问题转换为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的问题时,资源就可能不再成为创业的核心的要素。同样市场商机的拥有与获得转换为新商机的开发时,商机也不再成为创业的核心的要素。只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才是所有创新创业都不可缺的真正核心要素。
在以色列,另一个巨大的创业支持系统则是大学、政府、产业资本三方形成的创业孵化和加速体系。看上去有点眼熟,中国近年来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巨大,大学的愿景和使命很难锁定于创业支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很难有太多实质性的创业扶持政策。而以色列则不同,他们可以锁定方向,更加专注。特拉维夫大学可以将整个学校定位于创新创业,将整个校园分为技术创新和创业支持两大部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而以色列政府曾经推出的让产业基金加倍回报的政策也是前无古人,也许这样的创业支持体系在中国都很难实现。
环境:国内、国际互生互动
犹太人族群、个体身上的特质有其成功的因素,再来看看以色列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可以说,以色列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也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在于国内国际的互生互动。
我们之前提到重视教育并强调对权威的质疑是以色列创新创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源泉,接着再来看投资——创新创业的资金供给源泉。以色列有超过5000家科技创新公司,从人口比例看世界第一。从风投资金占GDP比重看,以色列是美国的7倍,世界第一。1993年以色列政府推出Yozma基金(希伯来语“首创”),并且承诺对国外风投资金实行税收优惠及双倍获利。90年代,以色列风投资金增长60倍。在过去的2014年,以色列的688家科技公司总共拿到投资34亿美元。尽管以色列上年只新增了29家科技公司,但新增投资却同比上涨46%。
这些投资中大部分来自欧美,美国的投资比例最大(其中不是科技公司、投资公司创始人就是美籍犹太人)。2013年7月,谷歌近10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地图导航应用Waze,谷歌也在特拉维夫和海法设有全球研发中心;Intel在海法投资建立科研核心,迅驰、酷睿芯片正是出自以色列工程师之手;中国的华为、中兴、阿里、腾讯、百度、小米以及其他中国公司也都进入以色列,寻找各种投资机会。
资金方面的国际互生互动加速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的步伐。以色列高新技术企业多到美国纳斯达克、英国创业板AIM以及其他欧洲证券市场上市。2013年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以色列公司数目超过中、印、日、韩及整个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以色列不像美国、中国,它没有广大的人口和市场,不能创生基于本地化大型商业机会的企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国际性的互生互动,以色列自身独特性便出现了——创新创业本身成为了一个市场、一种商机。
结语
相信每位参加以色列创新创业之旅的同学都有相同或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当我们探讨以色列创新创业成功因素时,在亚洲的西端贫瘠的土地上,以色列人正在继续埋头科研、创造自己的未来。同样我们也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在迈向更好未来的路上,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 撰稿人:2013/2014 MBA 钟晓建、常翔、胡百川)
复旦MBA项目
2015年8月